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三年级上册
凉州区张义镇张庄小学 胡元晓
2019年10月24日
一、说教材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中的第三课。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第5条“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和第7条“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体会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体会。本单元其他三分别是《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进我们的老师》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这三课都是以学校生活为统一主题,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理解老师以及参与学校生活。
本课第一课时《我们的成长天地》,共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引导学生回顾自身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其中正文内容,概括了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本领,于他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的成长条件。主持人的提问和四幅插图意在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与自身成长联系起来,体会学校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讨论在家用电脑学习而放弃去学校上学的现象”。教材插图中三个不同主人公的对话代表了三种观点。主持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板块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破除只把学校视为“学习知识的地方”这一观点,认识到学校为其成长提供了完整的教育环境,也引导学生树立接受义务教育乃是公民义务的观点。
第三部分“感悟失学女童心声”。正文部分指出我国个别地区存在女童失学现象。“阅读角”安排了一首关于失学女童的诗歌,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失学儿童对于上学的渴望并通过对照,增强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恋之情。并通过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权利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受教育权与自己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有义务保障学生受教育权。
二、说学生
我对学生的进行了针对本课内容的访谈。 “你喜欢学校吗?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学生往往在依靠惯性回答了“喜欢”之后,却不能说出喜欢什么。而个别学生回答不喜欢之后,却能够不假思索说出不喜欢的理由。由访谈所得能够推断出,入学两年多的小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是相对不足的。一方面,他们对学校的生活习以为常,较少反思学校生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学业压力过大的现实情况,使学生不喜爱学校,对学校情感认同度低,责任感不强。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针对这些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和结构特点,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情特点,将本课教学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先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有以下3条:
1.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成长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2.加强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
3.引导学生树立权利意识。
其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学校教育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板块。活动一:学校生活放映机。活动二:活动二 小小辩论赛。活动三:活动三 看视频,谈感受。下面我来详细阐述每一活动环节的具体操作。
活动一:学校生活放映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回顾两年来度过的学校生活。有趣瞬间,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所以学生在翻阅和回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由于同在一个班级,学校生活中有很多的共同记忆,所以在随后的分享环节,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成长瞬间的回忆,很容易激发起其他同学的情感共鸣。在此刻让学生谈体会,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了学校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的
成长天地。
活动二 小小辩论赛
这个环节的设计,摒弃了教师层层追问,牵着学生走向教师自己已有的观点的教学方式。把思考和判断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讨论单上分,优点和确定的设置,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学校学习的众多优势,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列举利与弊,进行对比。不仅着眼于正确认知的形成,也着眼于对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举两得。
活动三 看视频,谈感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失学儿童现状,激发对学校的热爱。教学中以视频的形式把远离学生生活的失学儿童现状拉进学生的视野。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失学儿童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从而激发学生对失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学校生活的珍视。接着又以教材中的诗歌,深化了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形成情感上的升华。继而带领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权利意识。
以上三个板块,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认知上加深对学校的了解,深化对学校的感情。一步一步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下一节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