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普通话小诗歌 原 文 | 译 文 | 赏 析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我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然而没有车马的喧嚣使我劳神。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远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揭开了虽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谜底,表明因为自己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
采菊东篱下, | 吉粉花仓库管理员年终总结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闲适淡泊,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 炼字:“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这两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表现手法: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 傍晚山间的云气萦绕升腾,鸟儿结队回归南山的怀抱。 | 前句承上启下,承上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归林。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画面描述: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的鸟儿,正结伴飞回山中。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这之中隐含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 写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指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 |
整体感知:这首诗融情入景,描写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1)尔: (2)悠然: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的是怎样是一幅画面?(2分)
3.陶渊明想要“辨”的“真意”到底是什么?(2分)
4.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①__ ____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体现在 “②_______”两字中。
5.诗中两处画线句是诗人田园生活的写照,请任选其一,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抒归隐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借苔花寄凡人之志……梅、杏、桃、荷、海棠等花朵的芳姿,始终摇曳在诗文中,历久弥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因“①________,夹岸数百步”而到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六月西湖,因“接天莲叶无穷碧,②________”而格外引人遐思。李白的“③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尽写悲愁之思;叶绍翁的“春满园关不住,④________”满溢惊喜之情。“⑤________,________”,染有花香的诗句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我们随口诵出。花语就是心声,不厌百回吟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8.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好吗?为什么?
10.“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怎么样的哲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哪一幅能够表现画线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诗句内容加以解说。
12.根据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中“真意”含义的理解。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补肾阳药
13.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 的心境。
14.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15.古诗词鉴赏。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白血球低的原因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小学生板报
16.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
17.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②霰(xiàn现):小雪粒 。
18.诗中用“野外”、“________”、“_______”来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
19.有人说,陶渊明的诗歌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请结合这首诗和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饮酒》(陶渊明),完成小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纵情山水的人生追求。诗人,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 一 图 二
22.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菊花。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多描写秋天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你读过的关于“秋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3.“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表达了人怎样的心境?
24.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饮酒(其五)》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C.“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物描写。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回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2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家三首·其一
唐·柳宗元
蓐食①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归暮田。
札札耒耜②声,飞飞来乌鸢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注释:①蓐食:坐在床席上吃早饭;②耒耜:农具。③乌鸢:鸟鸦和老鹰,泛指鸟类。
助读资料:前人多认为,柳宗元的诗文与陶渊明相似,宋代学者陈善曾说:“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其又云柳宗元学陶诗是“语近而气不近。”可谓一语中的。
27.这两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________展开。
28.“动静结合”是这三篇古诗文共用的表现手法,请从其中摘出一例,并阐述它的作用。
29.根据材料,陶诗和柳诗都借助“鸟”这一意象来抒怀,请简述这两处“鸟”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30.面对眼前所见的景象,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结合上述诗文简要分析。
(甲)饮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