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迷你牛头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上海古漪园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
损人不利己的意思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四、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明亮;山北背阴,天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曾:通“层”。
(7)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8)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五、翻译诗歌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山,豪情满怀。
六、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学生依据标题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泰山景的。(全篇紧紧抓住一个“望”字写景)
  (2)学生分析前六句诗,出远望之景、近望之景、近看之景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体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2句远望之景写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的特点;3—4句近望之景写出泰山高峻奇险的特点;5—6句近看之景写出泰山的山高和山腹之深的特点)
  (3)学生分析第一句诗和2—6句诗之间的关系。(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2—6句诗)
  (4)用一个短语概括泰山的景。(雄伟壮观)
百家姓徐排第几  (5)学生讨论7—8句诗写的是“望岳”还是“登岳”?衬托出泰山怎样的特点?(最后两句写的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6)指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7)学生自己总结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全篇紧紧抓住一个“望”字写景,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8)同学们在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基础上齐声朗读诗。
七、诗句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此句的视角,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远望中泰山的山势连绵不断。同时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此句的视角,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此句写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钟”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景的神奇秀丽。“割昏晓”用了夸张,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是凝望之景。
靠近歌词时间地点人物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云气和黄昏时的归鸟,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对山顶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这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它激励着历代读者去力争上游,为理想而奋斗。
八、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