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春节的别称)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年,是春节(年节)的别称,因为全球华人华侨都庆祝春节,故名“中国年”。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著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基本介绍
∙中文名:中国年
∙别称:春节、年节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及世界多个国家
∙节日起源:岁首祈年祭祀
∙节日意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申遗时间:2006年5月20日
年节简介,过节范围,节日风俗,国际化,各国习俗,国外发展,
年节简介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清代以前是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岁首(新年),意思就是春天从这天开始。直到1913年7月,当时的国民
*** 正式下文,明确每年的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实施,一直延续至今。故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1914年元月26日。 福字 在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年岁”的概念,据古籍记载,天皇氏创制岁星摄提纪元法,以“岁”来表示“年”,“岁”又名为“摄提”、“太岁”。太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在后世的传承发展中把这套摄提纪元各岁星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的干支名,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 《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指夏朝岁首是正月初一,殷商岁首是十二月初一,周朝岁首是十一月初一。我国古代有干支记年月日的传统。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两两相配,组成了干支纪法。年、月表征地球公转,每圈为1年,均分为12格,每格为1个月份,各对应十二地支;日、时表征地球自转,
每圈为1日,均分为12格,每格为1个时辰,各对应十二地支。农历十二支配月建,是指: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这便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说法的由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历以来,至今大都采用夏代的建寅制,农历也因此被称作夏历。农历不能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月是根据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配合太阳阳光的二十四节气,其岁是以回归年为基准确定的。 近代,1913年7月,由当时北京 *** 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春节”从“过年而不过节”,经袁世凯批准后,变成了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1928年5月7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呈国民 *** ,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1930年, *** 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1934年,国民 *** 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新中国时期,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
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古时以干支历法定岁首,岁首即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中国古代民间早有过新年的风俗,古时新年曾专指干支历的“立春”。节气立春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新的一年之始。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初一。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在古代民间,是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有的是正月十九)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年”流行于美国,始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筑路华工。10万中国筑路工人,不仅帮助美国完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也带去了来自中国的春节习俗。以后,随着中国人移民美国的人数增加,“中国年”不仅在华人小区流行,也为美国人所熟悉。譬如,纽约州和马里兰州就把春节列为法定节日。中国年-春节为美国主流社会所重视,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即软实力和硬实力增大的结果。
过节范围
春节(中国年)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越南语称为“Tt Nguyên án”(元旦)、日语称为“正月”(日本节日“正月”类似于中国的元旦也即1月1日。)(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寮国、缅甸、高棉、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日。公历日期不固定,一般是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清代以前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岁首(相当于现在春节)。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风俗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龙、舞狮、游神、祭祖、放爆竹、
烟花、年例、拜年等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斗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外国人同庆祝中国年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斗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
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中国年画之年年有余(鱼)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 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
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但现在不提倡放爆竹。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团年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