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仙桃立春习俗》《团年饭...
仙桃立春习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了冬至后九九八十一天里,气候变化的规律。
冬至数九,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则季节到了“惊垫”节气,就算“九”尽了。“九九闻雷”,“九尽杨花开”,那时,大地回春,阳气上升,天气也就热乎了。团年饭
“冷在三九”,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前后,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通俗点说,正好三九天太阳离地面最远,地面存储的热量远远低于散发的热量,所以三九天最冷!
民间谚语“春打五九尽,春打六九头。”意思是说,立春这一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今年立春是2月4日,也正好是“九天”中的“六九”的第一天。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春,也叫“开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冬的结尾、春的起始,是一年中的转折点。“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大自然万物复苏,“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因为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在各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其他节气无法比拟的。在仙桃,就曾有过很多与立春有关的习俗。
1、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不能回娘家。嫁了的女儿泼了的水,出嫁后便是婆家人了,春乃一年之始,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再就是,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意思是要再嫁人了,不吉利。
2、立春之日不看病,给一年开个好兆头,就如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
3、立春之日莫搬迁。节气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选在四立八节上。新的一年日子会过得不安稳。所以搬迁要顺应天地利,天人合一。
4、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
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
5、立春之日白天要少睡觉,要到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去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是因为,万物初始,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
6、立春之天禁忌口舌之争,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喜迎春之至。
7、鞭春牛、促农耕。鞭春牛俗称“打春牛”,以致将立春称之为“打春”。意思是唤醒冬闲的耕牛,以备春耕。用鞭子鞭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蕴含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8、一日落雨一日晴,交春落雨到清明。仙桃人把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指立“春”到来的时刻。万年难逢岁交春,当立春时刻到来时,人们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相互“接春”庆贺。立春之日,天气晴朗,预兆当年丰收,阴雨天则欠收。
9、立春吃春饼历史悠久,谓之“咬春”。吃春饼,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10、传说中的寡妇年。寡妇年,又名滑头年。“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社会上流传的“寡妇年”,是指整个农历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
旧俗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人,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所谓“寡妇年”来由在此。
作家巴金写道:“每个人都有春天。无论是你,或者是我,每个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陶醉。”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古往今来,人们喜爱春季,认为它是新的生命序曲。历经冬日的蛰伏,万物都将重新焕发生机,一切美好也将渐次绽放。
腊肉飘香年味浓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冬至后和开春前,无论城里乡下,就进入腌制腊鱼腊肉,晾晒腊鱼腊肉的好时节了。
腌作腊味的传统风俗,不知起于何时,有多少年代历史了,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非常悠久。祖传的规矩说:冬至数九,进九后,冬腊月天的水为“腊水”,只有在冬至后和开春
前用“腊水”腌制的鱼肉,才能称为腊鱼腊肉。其他日子腌制的只能为腌鱼腌肉了。
腌制食品其实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保藏食品的方法,腌制腊鱼腊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代的文献中就有记载。传说在清朝初期,一农家有猪肉剩余,这家的主人便把食盐抹在剩余的猪肉上,次日又将用盐腌制的猪肉用绳子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那一家人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煮食,发现味道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工艺便流传开来。
儿时我家穷,没有闲钱买鱼肉,用“三月不知肉味”来形容是一点也不过分,物质匮乏的时代,只是在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次凭票供应的猪肉。大集体农村兴抓副业,搞多种经营时,生产队养猪喂鱼,在过年时分得的一点点鱼肉。母亲会留一部分做团年饭的材料,其余的腌制起来,平常日子待家里的人来客往。
母亲腌腊肉的方法很简单,首先将新鲜猪肉切成长条形的大块,然后用盐均匀地抹在猪肉表面上,盐量适宜,如果放的盐过多,肉的味道会很咸;如果放盐少了,味道进不去,天气热了肉也容易坏掉。所以母亲在腌肉时,对盐的用量是极其精确的。那时候,调味品种少,母亲总要往猪肉上撒些五香粉。肉放在钵子里腌制几天后,母亲再将腌肉取出,沥干水分挂在
阳光下晾晒。经阳光这么一照,腊肉油光鲜亮。真正说来,晾晒腊肉,刮风时借风来吹干,要比太阳晒干省时。
那时晒腌味,阳雀常飞过来啄肉吃,叼上指头尖的一小块就飞走了。晒阴米、乳豆腐、刚塌的合页子等,阳雀也来叼,赶不走、飞不远,晒垫上放一面镜子也不管用。彼时,我会晒着冬日的太阳,搬出凳子在台阶上做作业,驱赶阳雀。我时不时地看到用绳子吊挂的腊肉,帘架上晒的的豆腐、合页子…不由得顿生馋欲。
腊鱼腊肉腌制好晾晒干之后,这些腊味变得泽鲜明、肌肉暗红、脂肪透明、肉质结实。母亲在房檐上钉几颗钉子,把腊鱼挂在上面;晾干的腊肉装在放有阴米的坛子里,严严实实地封好。
家里有客来,母亲就用刀割下一小块的腊肉,取下一块鱼,先把腊鱼腊肉用热水泡一会,洗净,再把腊鱼剁成菱形小块,腊肉切成片后放进碗里。生火煮饭时,把腊肉在锅里榨出油盛起来,不洗油锅放进腊鱼,边拌些佐料:如加一点腌辣椒,一勺子豆豉,两颗蒜坨,一点点姜丝小火去炕,直至炕得腊鱼泽金黄。盛起的腊肉或莴笋炒腊肉,或藜蒿炒腊肉,或弄碗腊肉粉汤….要是过木瓦匠、裁缝师傅的,就把腊鱼腊肉拌上米粉用木甑去蒸,也少不了蒸菜。
吃饭时,母亲就会将这些家常美味,一碗碗地摆在饭桌中央。闻着这诱人的香味,我早就眼冒绿光,垂涎三尺了。吃饭时,也不得随便去菜碗夹腊鱼腊肉,不能让客人说自己不懂规矩,少教育。
小时候,自己也想长大后去拜师学个手艺,做个匠人,到别人家去赶工,天天有肉吃、有酒喝。初中毕业后,我也偷偷地学过几个月的裁缝,但因自己的指甲长得粗,拿不稳洋线针,师傅把我赶走了。碰巧那年教育改为春季招生,我被贫下中农推荐上了高中。虽没有学成手艺,但还是成了“教书匠”,而且一教就是十几年。
“匠”为有手艺的人。教书匠明明是教书先生,却偏偏要称之为“教书匠”,仅这一个“匠”字,多少就有些讥讽之意。因为在过去,在民间百姓当中,有一些人书念得并不多,又没有其他专长,做不了更大的事,只好凑合着以教书糊口,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又常会误人子弟,这样就会被人以“教书匠”呼之。
扯远了!还是接着说这飘香的腊鱼腊肉。如有人问起用腊味做出来的菜肴,为什么吃起来口舌生津,味美可口呢?我想,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家乡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气候温暖,由于无霜期时间长,一般冬至过后天气才阴冷晦暗,阳光也不如之前充裕。天冷后,
蚊虫苍蝇基本没有了,腊味就不容易长蛆生虫,此时也正好是腌味低温发酵的时候。趁这个时节如去腌腊肉,腌出来的腊肉,风味独特、香而不腻,肉质坚实,表面无粘液。且腊肉泽鲜红,肥膘稍有黄。具有腊肉固有的风味,又能长期保存。唉!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腌鱼肉,一是腌鱼腌肉好吃,二是为的是方便。有了腊鱼腊肉,一般家庭就不用上街买肉鱼了,特别是在离街远的村子和农忙季节,自家菜园里有青菜,切上两块腊肉,荤的素的就都有了,十大堆碗也整的出来。
这些年,农村里一些在外工作的人,春节回家后,也会带上大袋小袋的腊肉腊鱼出门,搞得汽车、火车上也是一股飘香的腊肉香。不回家过年的,也是家里老人做些腊鱼腊肉,托人带去或邮寄。城里有亲戚的,也是提串腊鱼腊肉去拜年。
小时候看到腊肉滴油,还以为是腊肉在滴水呢。当腊鱼腊肉挂得滴出油来到时候,季节也就到了阳春三月。由于阳气上升,这时的腊味开始返潮,往往会长出绿霉来,发出一股哈喇味。大人说:这腊鱼腊肉再也不能留了,得赶快吃掉。这季节菜园里洋芋、窝笋、黄瓜、蒜苔也都长出来了。腊肉食用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既可单独制作,也可与其它荤素原料配合烹
制。常用的烹制方法有炒、烧、蒸、煮、炖、煨等。“三月麦巅黄”栽秧割麦时,母亲拿出腊肉做出好多种菜肴。什么腊鱼炒蒜苔、腊肉炒窝笋,腊肉烧黄瓜,腊肉烧洋芋……那时,我吃得最多的是腊肉烧洋芋汤,放点腊肉煮洋芋,洋芋也烂得快,放点葱花,腊味十足。每天都有洋芋汤喝,至于汤里放有多少腊肉,也只能是“斤半肉、桶半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