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遇见自我
——登临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
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
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
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个读,教师点评)
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
2、齐声朗读首诗歌。
三、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
四、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到了什么景象?
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1. 朗读诗歌,到作者所登之地。学生勾画,教师指导。
预设:
《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
《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
《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千寻塔,一寻大概八尺,千寻塔大概有8000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有量过,但是高是绝对的。
3、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或美丽或阔远或苍凉或雄壮的景,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大家你从诗歌中的哪一句诗或者哪一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提问:陈子昂为何如此悲伤?
风景画面引出背景(也可让学生回答)
背景资料:陈子昂少年慷慨任侠,成年发奋苦读,24岁举进士。一生两次从军,这首诗写于696年,那一年他抱病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东北讨伐契丹,武攸宜为人轻率,较少谋略,兵败之时,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派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同意,几天后,陈子昂目睹武攸宜的指挥能力,看着唐军一败再败的事实,在此请战,却激怒武攸宜,被贬为军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问题:本诗诗人描绘景物了吗?古人、来者指什么?天地悠悠给我们怎样的感觉?诗人登高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思?(连续追问)
●古人来者皆指求贤若渴的明君
●尖椒炒茄子时间的长河无尽,空间广阔寂寥,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诗人登高怀古,虽未写景,但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是为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师:陈子昂登高,看到满目萧然,感时伤世。杜甫同样登高但却给人一种积极昂扬的感觉。年轻气盛的杜甫登临泰山,内心无比激动,于是发了一条朋友圈,引起了文学界的骚动。1、请你参考孟浩然的评论跟帖一条,对《望岳》进行赏析。2、请你根据他日常的朋友圈状态设想一下他当时的心境。
学生进行赏析,老师指导赏析角度:
cpu性能测试1、围绕望字,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2、钟、割 练字
3、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说的不透彻时候引入背景)
总结诗歌赏析的手法:练字、修辞、情感、哲理等多角度
问题:同样是写登山,王安石笔下的飞来峰和杜甫笔下的泰山,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侧面描写、闻说:听说,并不是真实所见。
浮云是否有特殊含义?引入背景资料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可以简单讲一下王安石变法对宋朝的影响学生历史已经学过,也可以让学生讲,将文史结合)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直抒胸臆,登临最高层,山高人为峰。
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把那些浮云(奸人)放在眼里,藐视,目空一切,充满自信,借日光自喻,我就是光。
杜甫最后一句和王安石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接入杜甫写作背景了解杜甫身处盛唐,年轻气盛,傲视雄。而北宋羸弱,王安石初入宦海,想要变法改变政局,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等多角度解析)
王安石: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杜子美: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三、品悟诗人心境,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极目远眺,江山如一卷画轴在眼前铺开。开阔的视野带来的是诗人不一样的心境。而诗人
的心境往往映照时代背景、人生遭遇。
工作犯错检讨书登高望远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发现山水风光,也在于发现自我。在这三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三位怎样的诗人?(开放性题,让学生给诗人贴标签,)
引导陈子昂时候可以挖掘除了政治环境因素,还可以挖掘个人的因素,为什么执着于朝廷接纳他的意见,从而引出他除了才华还有一腔报国的热血!
情景设置:假如朝廷给了你一个提拔官员的机会,结合三位诗人的志趣,你会提拔谁?(此问题遇上个问题可以选一个进行教学活动)
无论选择哪位诗人,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饱含家国情怀。
登台兴叹-----陈子昂(悲情)
少年傲骨-----杜子美 (豪情)
无所畏惧-----王安石 (豪情)
胸怀壮志、建功立业
贵州旅游景点御者之妻四、诗情启蒙:
不同的登临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所思所想各不相同。但是,一旦登高,内心的情感就会有山川与之呼应。陈子昂、王安石都以报国为己志,虽然“浮云”不断,陈子昂虽悲怆独泣,但是他的视野却望见了时空的永恒,在永恒阔远的天地之间长叹,这不是懦弱的叹息,而是悲愤地抗议,而王安石正面回击,大胆直接,充满勇气。诗圣杜甫惨遭考场失利,却不悲不戚,而是心里眼里都是豪情壮志,自信满满。
登高的过程是重拾信心的过程,是抒发抱负的过程,是坚定信念的过程,是自我释怀的过程,是宽慰自己的过程,是自我和解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赏析登临诗的一般步骤。
(1)了解登临之地及特点;
(2)想象所见之景以及总结景的特点;
(3)体会景中所含之情,感受诗人登临心境。
2.同学们,感谢大家和我一起共品登临诗的魅力,其实当我们一旦登高,远处的山、水、人家等等一切景物都让我们尽情地望向远方的时候,也在回望我们自己,感慨我们自己。愿同学们常常登高,步步登高。谢谢大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