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我们改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给的关于中国女排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吧!
中国女排的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传承,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国女排精神基本简介: 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时代需要,不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直与女排的得失、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
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
中国女排精神的诞生:排球世界杯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中的排球赛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个大型排球比赛。1979年底,在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仅一个月之后,中国女排就夺得了亚锦赛冠军,成为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项目。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
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28场激烈的争夺,11月16日,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袁伟民获最佳教练奖,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奖、最佳二传手奖、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中国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二次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当时的《人民日报》就曾报道,截至1981年12月4日,中国女排收到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多件。北京商标一厂、无锡钟表厂等生产单位的职工在信中表示,要学习女排精神,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学子则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女排夺得三连冠后,各种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女排精神的宣传力度。诸如有媒体报道,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
更多的中国人则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
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女排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拚搏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
中国,被大力提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则指出,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历史性的五年冠后,女排精神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实际上,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围,而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看着女排姑娘们一次一次的飞身鱼跃救球,一次一次带伤参加比赛,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一直延续影响到各个行业。
中国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影响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
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我们改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
女排精神是什么值观,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感觉到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得到实现。如果每个人为满足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甚至不惜损德犯法,那么整个社会将成为一盘散沙,个人利益最终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弘扬女排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让人们能明确国强我荣,国弱我辱,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让人们明确实现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每个人勇敢的奉献,真诚的付出,建立同心同德,团结互助、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最终用正确的精神力量规范、矫正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获得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
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激励人们迎难而上,加快小康社会美好理想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经济还处于发展中,社会矛盾还一定程度存在,人们对实现全面小康的认识不足,面对艰巨的任务还会出现信心不足。因此,必须用女排精神教育人们: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就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追求和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事业,越需要精神的支撑,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必须用女排精神教育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中国女排精神的精神意义: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中国女排精神的背景因素:女排精神的产生有5大背景和因素。
1、外教作用
20世纪60年代,有魔鬼教练之称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带领日本女排创下175场连胜的奇迹。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应周恩来邀请,3次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由此,中国女排引入魔鬼式训练法,大运动量和多球训练也被引入到其他项目中。日本教练在训练中很注重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头。大松博文开创了外教来华执教的先河,从此,吸收了先进技战术理念的中国女排逐渐崛起。
2、国家领导
当时乒乓球运动已经开展得很好,而作为集体项目的排球却还没有起。大松博文在北京访问时,其新颖的训练方法引起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在看过大松的训练后,也提倡要脚踏实地地进行排球训练。当时的另一个背景是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期,浮夸风较严重,工作不踏实。正好排球界出现了这样的机会,周恩来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
3、机遇
后期的1972年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