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知道你是谁
——汪中求2006年在母校江西九江学院的演讲
一、开场白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刚才校长有很多的介绍,但是至少都是不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很多的社会称谓是暂时的,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我的介绍最重要的是三条:第一条,我是江西九江湖口人,这个很重要;第二,我是原九江师专现叫九江学院毕业的学生,这个也很重要;第三条,
我是一个勉强算学者的商人,或者是一个有商业成功经验的学者。
我今天带给学弟学妹的题目是《社会不知道你是谁》。
先给大家介绍比尔·盖茨在给美国大学生提过的十一条准则,看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
第一条,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第二条,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个世界期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就要有所成就。
第三条,生活是不分学期的,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哪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
自我。
第四条,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得离开咖啡屋,去实
现自己的工作。
第五条,高中刚毕业,你不会一年挣四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
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
第六条,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之后你再也不会这么想,老板
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
第七条,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有不同的定义,他
们称之为机遇。
第八条,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
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如何叫酷。所以如果你想消灭你父母那一辈子存在的寄生虫,来拯救宇宙的话,那还是先整理你房间的衣物吧!
第九条,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艰深的抱怨,要从中吸
取教训。
第十条,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到头来你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
最后一条,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仍然在作出类似的区分。在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了不及格分,只要你想要到正确答案,学校会给你无数个机会。但是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以上就是比尔·盖茨给美国大学生的十一条忠告。我把这十一条忠告的英文版的原文留给了我们的报纸《九江学院报》,大家可以去看。
因此,我想首先要给大家带来的观点是:现在这个社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有阳光,但也有大雨浇头的时候。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不好。请大家注意几个数字: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将是413万,加上历年没有分配下去的,还没有很好就业的人,2007年将有500万大学生在寻工作。但是事实上能安排的机会有多少呢?绝对不会超过75%,也就是有1/4的同学一定是没有工作的。
这就是很严酷的一个现实。
前不久我从《读卖新闻》上看到,日本有一万四千名博士毕业生,40%不到工作,10%自杀或者失踪,相当多的博士只好不得不去读博士后。但是,几年以后他们的就业
压力将会更大。原因有这么几条:第一,他们太专业,但是其他的知识吸收太少,社会对他们的宽容度不够;第二,因为社会要给他们付比较高的费用,所以很多老板宁愿雇佣
本科生;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博士心高气傲,不太融入这个社会,因此处处碰壁。
事实上,我们在全国各个地方帮助一些人才招聘公司或者叫人才市场组织过很多
大型的招聘活动。在广东的东莞,在上海、西安、郑州、北京、唐山,我们配合过很多企业做过这样的事情。大量的学生涌进会场,但是大多数人都无功而返。
可能有人关注过,有一家航空公司在招聘中就公然拒绝招收研究生。所以,就现在这种形式来看,社会不一定有老师们说的那么公平,社会的未来对我们来说并不一定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一切都有可能出乎意料。比尔·盖茨作为世界第一富翁,每一秒钟有278美金收入的人,他都在给我们讲社会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就没有资格要求社会对我们一定是公平的。
第二,除了比尔·盖茨的这种想法之外,我们还认为即使这个社会如此不公平,但我们没有资格去抱怨,因为社会不一定能按你的要求去走。任何人不管你有没有能力,只能是你去迁就这个社会,而不可能社会迁就你。何况现在的大学生实在算不了什么。当年我们从九江师专毕业,老实说还是比较走俏的,当时虽然只是一个专科生,但我觉得很骄傲,当时还是非常抢手的。但现在23年过去了,23年以来,大学生越来越多,现在的高等教育的概念跟23年以前是不同的。
我们当时1981年考上大学的录取率是4%,着实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更不容易。我是1978年高中毕业就回的,种了3年田,然后再考上九江师专。虽然当时我们也认为这不是一流的学校——当然现在有很大的改变。但是,我当时认为我能考上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至少我已经开始吃商品粮了。现在商品粮已经没概念了,但当时商品粮却是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折。我记得我的祖母曾给过我一个暗示,她跟我说说,“你呀,长大以后能到供销社做一个售货员就非常好”,因为售货员不用太
阳晒,没有雨淋,也没有风吹,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我当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当时的公社——现在叫乡——做一个通讯员。那感觉非常爽,有自行车骑,在当时有自行车骑就已经非常酷了。当然,当时不知道什么叫酷。于是呢,考上九江师专之后,一下子改变了自己农民的身份,这就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极大的成功。
20多年过去了,时代完全变了。现在的高等教育,应该说,已经完全不属于精英教育。请大家看一个数字:毛入学率为15%为精英阶段,达到15%属于大众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2006年中国高校的在校人数为2300万,毛入学率超过21%,规模已经达
到世界第一位。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就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
已经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当然不影响我们成为精英,但如果你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是绝对不合适的。
我在北大讲课的时候都说:在座的北大的同学,你们未来都有可能是人才,但是到
今天为止一个都不是。为什么?因为社会还没有验收。我是做企业出身的,我知道,企业把一个产品的输出至少分为四个阶段: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商品。所以,我们入校之
前是原材料,在校期间是半成品,毕业的时候是成品,社会接受之后才是商品。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到现在为止不能认为自己是人才。工厂还没有被客户承认的东西永远不能算合格社会是不公平的。
二、社会是不公平的
我看到就业过程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或者说我认为一些不正确的现象。比如说,追
求高工资,只往沿海地区跑,想进大城市,想挤进公务员队伍。这些想法都不能说是错的,但是你自己是在为自己一条特别难通过的桥。
就拿今年的中央直属机关公务员考试来说,公务员招考人数已经达到53万人,这
是报名人数,它的录取比例是42:1,就是2%多一点的比例。而事实上70%的大学生都
有愿望进入公务员队伍。在西方很明显的认为,一流的人才办企业,二流的人才搞科研,三流的人才从政治。而我们“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到现在还阴魂不散,这是非常危险的。
请大家注意,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人都想当官,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很慢的,也是很落后的,甚至是文明程度不够的。只有当全民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当官,而官的地位不再那么高,这个社会才真正开始走向比较高级的文明。所以中国大学生急于往公务员队伍里钻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悲哀。
我们的学生看中公务员队伍看中它的什么呢?当然是可能看中了有权力之后的贪
污腐败,也有可能看中的是为所欲为的那种自由,甚至是看中了吃喝和用车的方便。因
为中国公务员队伍去年招待费和车辆使用费高达6000亿人民币,这太过分了。我们如
果把这种过分的现象看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可以享受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就完了。
一直的学而优则仕,就是一聪明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但是很多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慢慢就变得碌碌无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公务员队伍存在思想的僵化、固化、保守、落后,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并不一定有利。但是,很多人却想往里面钻,想,或者说想稳定。我们从数字上看到,从1996年以来,国家实行允许公务员辞职、辞
退制度以来,统计到2003年为止,发现8年中全国公务员队伍被辞退的只有19374个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辞退人数不超过万分之五。这个队伍就太僵化,这对社会来讲绝
对是个悲哀。
前不久我在江西财经大学演讲,我说,我们甚至不应该去追求高薪的职务。为什么
这么说呢?大家想一想,高薪职务在现在的社会上相对的来说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是给那种有很强工作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准备的。刚刚出校门,想高薪自然非常困难。
高薪必然有高期望,你获得高薪反而更容易失败。因此,你一旦走进一个相对比较好的
企业或者单位,你很容易被打击,因为你很难达到人家高的期望值和要求,使得我们自
己刚刚走上人生就会被人打的蒙头转向。这是不是很不合算?
大学生毕业生对钱应该怎么看,我的观点是两条:第一条是,能够保证活下来、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因为现在工作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那个时候一旦分定一个地方,就
打算一辈子呆在那里,那个年代不存在流动的问题。“南巡讲话”之后就有资格流动了,
汪中求一知道南巡讲话,我就离开了当时工作的地方。现在大家都有选择的余地,因此走向社会,我建议大家应该赶快一站,先待下来,熟悉什么叫社会,这个非常重要。因为,相
对而言,大学里面是不太跟我们讲什么叫社会的。大学里面就是读书,而读书以外还有
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我的书上讲过“汪中求式的2.18分理论”,当然,实际上不叫理论。人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对于人的一生的作用来说,非智力因素的权重应该更高,假定智力
因素只占40%。我们在大学接受的培养多是智力因素,而不是非智力因素。而智力因素
当中知识和技能对比,知识的比重相对低一些,假定又是40%。当然,这很不严谨。那么两个40%下来就很低了。那么在知识当中,又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当然书本知识的
比重更低,假定又是40%,而且书本知识最后拿到社会实践中去用,能用到的绝对不会
超过40%。假定,你的综合得分是85的话,那么这四个40%下来,你的得分最后是2.18分。当时,这个话我是在北大讲的,说北大的学生,假设你各科的平均成绩是85分,用
社会来检验你只有2分多,很可怜。
话说回来,北大的学生不可能不学别的东西。他在跟同学交往,和师长沟通,也学
别的东西。我们只是站在一个极端的角度讲这么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现在大学学的东西,远远不能使我们有效地适应这个社会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去年的八月份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告诉我们,超过九成的大学生对就业感觉到迷茫,有8.3%的学生曾经想过轻生。所以,在这么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到底缺什么?我觉得我们缺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我们缺的更多的是怎么理解这个社会,或者叫社会是什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社会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不主张创业,虽然就业很难
刚才我接受了咱们《九江学院报》的一个小记者的采访。她问我“你对现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怎么看的?”我说我是反对的。当然中央现在在提倡,我不反对中央,但我反对这种提法。我并不主张大学生更多的去创业。我自己是创过业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就搞
创业,绝大多数人一定会失败。因为在这个社会没有这么容易。你想想,走向社会的那一批人,智商低于我们吗?哪个领域是空白?哪个领域的竞争那么弱呢?哪个领域等着我们拿什么优势去竞争呢?你倒是有金钱优势呢,还是有专业技术优势呢,还是有管理能力优势呢,还是企业管理当中都不能缺的综合优势呢?没有。我不赞成大学生过多的去考虑自主创业,尤其是在读书的时候就在想,绝大多数是在妄想,是奢谈。当然,确实有人成功了,比如比尔·盖茨大学没读完,就出去了,而且非常成功,那些老牌的资本家没
一个人搞得过他,对不对?这是事实。但是你要知道,全球毕竟只有一个比尔·盖茨,绝
大多数人还是要先按部就班的走一段才行。对于多数人而言,你连打工都没学会,就不
可能学会当老板。当然少数天才跟我不一样,另当别论。天才毕竟极少,我不太相信有太多的天才,我当然也不愿意相信我的学弟学妹们更多是天才,这不现实。老实告诉大家,假设你卖煮茶蛋,要办公司来卖的话,会有18顶大盖帽来你,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来迎接不同部门的?当然我们不能统一讲。但社会的复杂性是我们这些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同学目前想象不到的。很多事情,事非经过不知难。
我下海第一站做什么?那是1992年,我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东风吹来满眼春》,就是后来所谓的“南巡讲话”。我看了这个报纸之后,我就想,我不能再在内
地这么呆了,我应该走向前沿,我应该知道什么叫市场,我应该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我应该知道哪里叫前线。所以,我就毅然辞职了。我最早工作的地方,在永修的云山垦殖场。
我下海,放弃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我的职务、我的档案、我住的房子、我太太的工作,全部被迫放弃了。到现在我拿到的身份证还是永修县国营云山垦殖场的。
真的下海之后,我才发现准备很不充分,虽然当时我已经接近30岁了。我当时甚至想到,万一不到工作我就到一个小学去教书,我原来在云山中学教书,应该是过得去,对做老师那个时候的我还有点自信。因此,凭着这个最后的底线,我下海了。但当我去企业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几乎没有工作让我做,或者说几乎没有工作适合我。第一,财务我不懂;第二,那个时候没有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但有人事管理,人事管理都是老板很贴心的人,我没有份;第三,工程技术我完全不懂,因为我学中文的。我能做什么呢?我唯一能做的,是做秘书。但是资本家不要29岁的老男秘。因此,只有一个选择,做业务员。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营销专业,全社会还没有合格的业务员,在不合格的人当中,我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有一定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有一点点口才。那个时候认为业务员就是嘴皮子薄,能说会道,脸皮厚,就什么困难都不怕,敢说就可以了。我毕竟当了几年的老师,还当了两年的秘书。当秘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两条:第一条,知道什么叫察言观。以前当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当老师和校长是很平等的,不是太在乎察言观;第二条,当秘书的时候,我学会了怎么伺候别人,以前当老师我不伺候别人。所以,我是凭着这么一点点社会交往的基本功,下海了。
到现在为止我还记得当时我的老板第一天跟我讲的话,当然不是跟我一个人讲,而是跟一批从内陆招来的人讲话,也算培训。这个老板跟我们第一次对话就说:“在座的大陆仔(叫‘大陆仔’,非常鄙视的),你们这批大陆仔到我这里来打工,你都可以舞弊(就是都可以搞名堂,搞他的钱),但是只要我们发现你舞弊,立马给我。下午3点钟说你要走开,5点钟就不能看到你这个人,晚上7点钟就没有你睡的床铺”。就是这样的,非常绝情。我们有些同事中午还在跟我们的主管喝酒,聊天,还是哥们,到了下午2点钟秘书告诉他,你被辞退了,晚上就不能住在这里。住在哪儿,那不是我的事,因为企业没有社会福利责任。
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发生在南京。在2005年的12月27号,有一个大学生,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在一个大学城。他讲的话我学给大家听听:“卖一部手机赚200块钱,大学城每天有300部的需求,大学城12万学生,每人每年换一部2000元的手机,那么一年就是2.4亿的市场。”我认为这小子有点扯淡,这个市场跟你有什么关系啊?第一,一部手机真的能挣200吗?第二,每天真的都能卖300部吗?第三,12万人都在用手机吗?第四,用的都是2000块钱的手机吗?就算这些全是对的,2.4亿的市场你能得多少呢?也许你一部也卖不动。
当然,我也发现,有些培训师给我们大学生讲课的时候,也是毫不负责任的,动不动就说中国的市场多大,“你看13亿人,一个人赚一块钱,哇,13个亿”。这话讲得多没有意义啊!你要想13亿人都知道你都是不容易的事情。现在李宇春都不一定有13亿人知道,汪中求也没有13亿人知道,3亿人也没有,3000
万,可能。你想那么多人知道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还要到人家身上去挣一块钱。凭什么呢?现在谁愿意无缘无故的让你挣一块钱?现在要饭要一块钱都很困难。我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因此,我并不主张在座的学弟和学妹们老是想怎么去创业,恐怕更多的首先要想到打工。
今天我们的小记者还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实用主义对不对?当时我就回答说,实用是必要的,但实用主义是另外一回事,是不一样的。你当然要考虑实用,大家要认识到一个问题,人的一生最大爱好是什么呢?活着。太简单了,但是却有很多人忘了,忘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