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古诗句“西湖春归,春水绿于染”中绿水的原因,从古诗的写作背景、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在当时情况下用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来解释水绿现象的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藻类诗句物理学现象生物学现象
古代诗人在诗词创作时常通过描述自己所见之景来借景抒情,优美的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果在生物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一些古诗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对于相关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很大帮助。但因时空的变化和文明的发展,后人在解读一些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时可能会产生偏差,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古诗词时,注意古诗词的选取和对其背景知识的充分了解。
缢蛏消化道中的一个正常结构,名叫晶杆,可食用,不是寄生虫。晶杆上面饱含消化酶,在缢蛏进食时,晶杆就像一个棍状的"墨锭”,—边旋转一边和胃中间的一■个硬质结构冲撞、研磨,释放出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当缢蛏饥饿时,晶杆会自动溶解,用于充饥。一般放置较久的缢蛏体内不会有晶杆,而缢蛏会因自身酶分解的快慢,造成晶杆溶解时间上的先后,因此新鲜缢蛏,也是有的有晶杆,有的没有。
2“渔”是“鱼”的品质保障,教师传授的“渔”的方法不科学,学生就得不到正确的“鱼”
“渔”就是指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的方法和途径,如查阅专业书籍、上网搜集资料、请教专业人士等。及时将最新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推荐学生使用某项新技术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时,教师最好自己先尝试使用,了解这项新的“渔”的方法是否可靠和科学。不然,教师传授的“渔”的方法不科学,就会让学生得不到正确的“鱼”,就会误人子弟。
例如,人工智能的普及,为植物科普开创了全新的途径。目前,使用较多的植物识别软件主要有:花伴侣App、形App和百度识图。许多教师遇到学生请教某种植物的名称时,就让学生直接使用上述植物识别软件去识别,而没有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其实这是不够严谨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专业人士对上述三种植物识别软件的识别正确率及影响其识别正确率的因素做过全面研究,所以,其识别结果正确与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其识别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例如,用形1“西湖春归,春水绿于染”的生物学角度解读的商榷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学教材在讲解藻类植物的章节中用诗句“西湖春归,春水绿于染”引出,解释湖水泛起绿水是因为春天气温升高,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绿的藻类细胞在水中漂浮导致水体呈现绿[1]。在教辅材料中由该知识点也衍生出类似的一些选择习题,如: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中使江水变绿的生物是():A水草、B藻类、C 苔藓、D蕨类植物;②“春来江水绿如蓝”所反映出的
App鉴别春季刚刚换上新叶而且新叶还未展开的黄葛树,显示的识别结果却是玉兰。植物识别软件的
识别结果正确率,可能会受到许多情况的影响,如:植物有无修剪、植物所处的生长期、手机的拍摄效果、拍摄的季节和天气、拍摄的角度及远近等。一般而言,如果运用上述三种植物识别软件识别的结果都一致时,那么,结果可能是正确的。进而依靠专业资料核实'
3“欲”是“渔”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渔”有所获,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求知欲的最有效途径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以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比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加重要。对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许多老师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让学生“渔”有所获,亦即学有所成,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求知欲的最有效途径。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不难发现,当某位学生在学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后,这位学生就会对生物学科很感兴趣;当某位学生在植物识别竞赛中荣获奖项后,这位学生就会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继续钻研;当某位学生借助显微镜从自己亲手制作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上,亲眼看见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时,这位学生会非常惊喜、激动和自信,从此爱上了生物学探究实验……诸如此类的实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当学生“渔”有所获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赞赏和认可,促使学生“渔鱼”的“欲”火燃烧得更加旺盛和持久。O
描写西湖的古诗生物基本特征是():A遗传和变异、B应激性、C具有严整的结构、D生长和繁殖等。
“西湖春归,春水绿于染”诗句出自北宋诗人欧阳修于北宋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二月在许州
(今河南许昌)小西湖边上写的一首《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2]o诗歌通过描写西湖春景以及异乡逢春的见闻,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不舍之情以及落寞的情怀,该诗句勾勒出了当时许州西湖的春美景。
通过查证古诗句写作年代与背景等相关知识,笔者认为教材讲述藻类植物中用该诗句导入,并认为此时的湖水呈现绿是由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引起的观点值得商榷,该知识点及由其衍生出的习题等可能会给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带来困惑。
2古诗词中描述“绿水”或“碧水”的可能原因
2.1古诗词作者描写水体或水景是一种文学描写的习惯行为中国古诗中,咏水的诗词不胜枚举,而其中用“碧”“绿”等形容词来描绘江河湖海中水的古诗句数不胜数。如:“蜀江水碧蜀山青”(白居易《长恨歌》),“汉水碧汤汤”(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浣纱弄碧水”(李白《咏苎萝山》),“碧水青山无限思”(元稹《寒食日》),“绿水向荆州”(崔颖《赠卢八象》),$白毛浮绿水”(骆宾王《咏鹅》",“长江春水绿堪染”(张籍《春别曲》),“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等。
上述诗句有的是描写的长江或汉江的水景,在长江或汉江湍急的水流中藻类植物快速繁殖的可能性比较小,但诗人也用“碧水”或“绿水”来形容江水的壮观美景。可能是古代诗人为了使诗词对仗工整,习惯将“
碧”“绿”和水搭配在一起使用,来表达水体之美好。在现代人的认知习惯里“绿水青山”往往也是指生态保护比较好,山上树木葱郁翠绿,山中溪水清澈透明之意境。"春水绿于染”中的绿,可能是诗人欧阳修为了诗句的对仗工整选用的惯用文学形容词,以衬托水体的清澈优美,可能并不是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引起的所谓生物学现象。
2.2“绿水”是一种物理学现象的可能性物理学现象之一是水对太阳光中不同波长的单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现象。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波长的单光组成,当太阳光照射水面时,水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且其吸收强度与波长呈正相关[3]。水对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吸收明显,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紫光比较容易发生反射、散射现象[4],所以人们观察到的一些水体呈蓝绿。能反射蓝绿光的水体需要相对比较洁净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若水体不够清澈,水中有许多悬浮物或呈现浑浊状态,所有的单光都会被反射,就观察不到水体呈现蓝绿。诗中描绘的许昌西湖水体呈现绿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较洁净的湖水反射了波长较短的蓝绿光的原因。另一种可能的物理学现象是平静又清澈的水面如镜子一样映射了岸边春天刚刚返绿的青草和绿树,使作者观察到水面呈现绿。“春水绿于染”中的绿也可能是光线导致的一种物理学现象。
2.3生物学现象——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的湖水呈现绿藻类的生长受温度、水体营养和光照等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会影响藻类的相关酶的活性和藻类对水体中营养物的利用率[5],对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影响较大。淡水藻类的优势门类硅藻、绿藻、蓝藻适宜的繁殖和生长温度为20T-25T[6]。这首诗创作于
宋景祐三年二月(1037年3月),地点为今河南省许昌市,当地农历二月的湖泊水温大致为4T-8T[7],在此温度范围内藻类植物快速繁殖的可能性比较小。近年来报道的国内淡水湖发生蓝藻大爆发的季节一般都在最热的6-8月份(公历),也说明了春天藻类快速繁殖的可能性小。另外,藻类植物一般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才能够快速大量繁殖。当时许昌的人口密度、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还不足以给水体带来富营养化。许昌地处中原,屡遭战乱,人口减少严重。直到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颍昌府人口密度仅有&7户/平方公里[8]。按照一户五人来计算,该诗创作期间的人口密度为30-4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低。人类活动是水体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在低人口密度下,不足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合适的温度和富营养化的水质,藻类植物快速大量繁殖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教材中用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来解释“春水绿于染”值得进一步商榷。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No.JZ160315)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2.
[2:沈利华,倪培翔.欧阳修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8-11. [3:母国光,李若皤.普通物理学光学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324-326.
[4+邱成军,王元化,王义杰,主编•材料物理性能*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05-206.
[5+王菁,陈家长,孟顺龙•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52-56.
[6+许珍•温度和光强对四种藻类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D]•武汉:长江科学院,2017.
[7+王洪道,史复祥•我国湖泊水温状况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0(3):21-31.
[8+吴松弟.中国人口史(卷三)[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56,397—399.O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