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前提(假设条件)的变化贯穿教学过程:
1、第一次假设,在3个前提下分析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为后面三圈环流做好铺垫
2、第二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有变化(地球自转带来地向偏向力的影响),绘制三圈环流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第三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又有变化(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解释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规律。
4、第四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还有变化(地表不均匀),预告季风环流的形成。
说课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读图绘图、协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
一、大气环流
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
(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
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在单圈环流基础上强调地球有自转,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引导示范画出北半球三圈环流图。
要点提醒:
1、形成前提: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二组假设)
2、三圈环流类型: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问题:南半球有三圈环流吗? 与北半球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完成导学案【重点画图】部分,同时一小组同学黑板展示南半球三圈环流情况图。
要求:①标出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南北纬90°。
②相应位置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③画出各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风向。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规律总结】部分。
1、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何差异?
知识补充:①热力原因:因地面受热不均引起气压变化
②动力原因:因气流被迫上升和下降引起气压变化
3、风带的风向如何判断?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
在三圈环流基础上强调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季节性移动。
(1)形成前提: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三组假设)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冬季偏
五、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
学生小组协作讨论,共同完成导学案【探究提升】部分。
1、补充形成降水的条件:要点(水汽饱和、降温、凝结核),降温最关键
2、分析气流运动方向与降水的关系:
(1)为什么气流上升多引起阴雨天气?
(2)盛行西风带影响地区为什么气候湿润?
3、分析气压带、风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六、小结:强调章节地位、整体思路、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