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如梦令赏析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中的,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澄洲:这里指江河中的陆地。江隈:江岸弯曲处。
1)诗歌第一句中的“”“”二字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转移;第二句中的“”字写出了淘金人数的多。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 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 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5.古诗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李白的诗和武元衡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
7.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__的特点
2轻舟已过万重山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淮村:淮河边的村庄。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败垣:毁坏的矮墙。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字的妙处。
13.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15.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16.古诗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李白的诗和武元衡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________的劳动气氛。
2)第四句字富有意味,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连雨不知春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2. 1”“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解答时,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中的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内容,根据诗中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独坐、弹琴和长啸这些事,体现了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本题考查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前两句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后两句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知己朋友来写,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
故答案为:(1”“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点评】在做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题目时,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还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