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原⽂及翻译赏析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1
⼩娃撑⼩艇①,偷采⽩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道开④。
[作者简介]
⽩居易(772--846) 唐代⼤诗⼈。字乐天,晚年号⾹⼭居⼠。其先太原(今属⼭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居易出⾝于仕宦之家,⾼祖、曾祖、祖⽗俱为官,⽗亲为朝奉⼤夫、襄州别驾、⼤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居易于唐代宗⼤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艇,⽤⽵篙抵住⽔底使⼩船⾏进。
②莲:诗中指⽩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懂得。踪迹:⾏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种浮⽣在⽔⾯的植物。
[译⽂]
⼀个⼩孩撑着⼩船,偷偷地采了⽩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的浮萍上留下了⼀条船⼉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个个⼤莲蓬,新鲜清⾹,多么诱⼈啊!⼀个⼩孩⼉偷偷地撑着⼩船去摘了⼏个⼜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偷摘莲蓬的踪迹,⾃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船驶过,⽔⾯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浮萍分出了⼀道明显的⽔线,这下⼦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诗好⽐⼀组镜头,摄下⼀个⼩孩⼉偷采⽩莲的情景。从诗的⼩主⼈公撑船进⼊画⾯,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浮萍,有景有⾊,有⾏动描写,有⼼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这个⼩主⼈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跃然纸上了。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2
《登池上楼》,谢灵运著,这⾸诗写在诗⼈任永嘉太守之时。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贵集团排挤的结果,所以这⾸诗的情绪⽐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的忧郁和⽆可奈何的怅恨。
登池上楼
【名称】《登池上楼》
【年代】南朝宋
【体裁】五⾔古诗
【作者】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zuò)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不任。
徇(xùn)禄反穷海,卧疴(kē)对空林。
衾(qīn)枕昧节候,褰(qiān)开暂窥临。
倾⽿聆波澜,举⽬眺岖嵚(qū qīn)。
初景⾰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qí)祁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难处⼼。
持操岂独古,⽆闷征在今。
注释:
【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潜虬媚幽姿】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
【响】发出
【远⾳】悠远的鸣声。
【薄】迫近,靠近。
【愧】惭愧
【栖川】指深渊中的潜龙
【怍】内⼼不安,惭愧。
【进德】增进道德,这⾥指仕途上的进取。
【徇禄】追求禄位。
【疴】病
【衾枕昧节候】卧病衾枕之间分不清季节变化。衾,⼤被。昧,昏暗。
【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
【岖嵚】⼭势险峻的样⼦。
【初景⾰绪风】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改故阴】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塘】堤岸
【祁祁伤豳歌】“采蘩祁祁”这⾸豳歌使我悲伤。祁祁,众多的样⼦。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春⽇迟迟,采蘩祁祁。⼥⼼伤悲,殆及公⼦同归”的句⼦。
【萋萋感楚吟】“春草兮萋萋”这⾸楚歌使我感伤。萋萋,茂盛的样⼦。楚吟,指,《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兮凄凄”的句⼦。 【索居】独居。
【】朋友
【处⼼】安⼼
【持操】保持节操
【⽆闷】没有烦闷。出⾃《易经·乾卦》:“遁世⽆闷。”意为贤⼈能避世⽽没有烦恼。
【征】验证,证明。
翻译: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飞的鸿鸟,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却⼜⼒量⽆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卧病在床,⾯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细听有那流⽔波动的声⾳,举⽬眺望有那巍峨⾼峻的⼭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想起《出车》这⾸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兮萋萋》这⾸楚歌,
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活真容易让⼈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离开体的处境也真是让⼈难以安⼼。坚持节操那⾥仅仅是古⼈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闷”今天在我的⾝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层写他出任永嘉⼤守的⽭盾⼼情,懊悔⾃⼰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不可能像⾼飞的鸿那样声震四⽅,建功⽴业。第⼆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句为第⼀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争激烈,仕途风
波险恶,因此⼠族⽂⼈既有进取之志,⼜有企羡隐逸之⼼,⽽诗⼈所⾯临的.,却是两者俱⽆所得的困境。诗⼀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句喻深藏不露、孤⾼⾃赏的⽣活,“飞鸿”⼀句喻奋进⾼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两句说⽆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句,第四句远承第⼀句,诗意连贯⽽有变化。以上四句⽤形象的⽐喻写出⾃⼰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与“飞鸿”⼀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耿直守正,乃⾄受⼈陷害。“退耕”谓退隐⽥园,以耕作⾃资,与“潜虬”⼀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所未能。以谢⽒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颇有退隐之⼼,只是为形势所格,⽆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的⿇烦。下⾯进⼀步写⾃⼰于⽆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实,由远及近,⽓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衾枕”以下⼋句为第⼆层,写登楼所见满⽬春⾊。“衾枕昧节候”紧承前⼀句”卧疴对空林”⽽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然⽽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举⽬”两句,写出诗⼈对⾃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波轻拍,在倾⽿细听之际,令⼈虑澄意解;远⼭参差耸⽴,于放眼遥望之中,使⼈⼼旷神怡。眼前是⼀派景⾊:“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
下⾯“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曾引起很多⼈的赞赏,甚⾄引出⼀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蝾《诗品》引《谢⽒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但也有⼈提出:这⼆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联诗(特别是前⼀句)确实很平常,毫⽆锤炼之功,所写景⾊亦并⽆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当时的⼼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滋润,⼜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长得快,其青青之⾊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但它委实太平常,⼀般⼈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注意的景⾊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机,于是很⾃然地得到这⼀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为代表,有⼀种追求佳句的风⽓,⽽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中,此种⾃然⽣动⽽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调。
第⼆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在病榻上度过了⼀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坐,倾⽿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远望⼭起伏之影。⽽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个细⼩⽽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竟然春草繁⽣了;⼩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突然意识到,外⾯已是⼀派浓郁的春意。这⾥写景,有声有⾊,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池塘”⼆句为历来诗论家交⼝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典故表⽰⾃⼰的感慨,情绪⼜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是周公在遭受流⾔、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篇,其中有“春草⽣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的⽣活。这两句回复到第⼀层的内容,但并⾮单纯的重复,⽽是表⽰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两句,写隐居⽣活令⼈难以接受的⼀⾯,意思是:离索居的⽣活,使⼈容易感到岁⽉漫长,枯索⽆味,难以安⼼。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般⼈的想法,并⾮说⾃⼰。但在潜在⼼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华胄,为世⼈所重,且骄纵⾃负,与世隔绝的隐居⽣活对于他确⾮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闷征在
今!”“⽆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德之⼈,避世⽽⽆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古⼈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闷”在今⼈⾝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诗中,诗⼈⽤各种⽅式来表达⾃⼰内⼼的郁闷,或是⽐兴,⽤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内⼼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有孤芳⾃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对⾃然的喜爱和敏感,⽽这正是他能够开创⼭⽔诗⼀派的条件。只是,语⾔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3
池上
⼩娃撑⼩艇,偷采⽩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道开。
古诗简介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居易创作的⼀⾸五⾔绝句,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该作品⽂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是经典佳作之⼀。
翻译/译⽂
⼀个⼩孩撑着⼩船,
偷偷地采了⽩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的浮萍上留下了⼀条船⼉划过的痕迹。
注释
①撑(chēng)⼩艇,⽤⽵篙抵住⽔底使⼩船⾏进。
②莲:诗中指⽩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懂得。
④踪迹:⾏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种浮⽣在⽔⾯的植物。
赏析/鉴赏
这⾸诗好⽐⼀组镜头,摄下⼀个⼩孩⼉偷采⽩莲的情景。从诗的⼩主⼈公撑船进⼊画⾯,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浮萍,有景有⾊,有⾏动描写,有⼼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这个⼩主⼈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跃然纸上了。
这是⼀⾸描写⼉童⽣活的诗。诗⼈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娃娃描写得⾮常可爱、可亲。整⾸诗如同⼤⽩话,但极富韵味,令⼈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在诗中叙述⼀个⼩娃娃⽣活中的⼀件⼩事,准确地捕捉了⼩娃娃瞬间的⼼情,勾画出⼀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景⾊迷⼈。碧绿的荷叶,⼀⽚连⼀⽚,⼀⽚接⼀⽚,就像⼀把把⼤伞,撑在⽔中。雪⽩的荷花就像亭亭⽟⽴的仙⼦,
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个个绿⾊的⼩莲蓬。
⼀个七⼋岁的⼩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红⾐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兴地跳上⼀条⼩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男孩⼀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边摘了⼏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的⾏踪,⼩船冲开浮萍留下了⼀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看在眼⾥,他微微⼀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娃撑⼩艇,偷采⽩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道开。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4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宋代: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落花飞絮。孤馆悄⽆⼈,梦断⽉堤归路。⽆绪,⽆绪。帘外五更风⾬。
译⽂及注释
「译⽂」⽔池上到处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去了?孤寂的旅馆内悄⽆⼈声,梦中的我正⾏⾛在洒满⽉光的湖堤上,突然梦断⼈醒。伤⼼⾄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
「注释」1、梦断:梦醒。
2、⽆绪:没有兴致。
赏析
词的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春去的叹息。“池上”⼀问横空⽽来,充满了惋惜、⽆奈和迷惘。接着作者描写漫天的“落花飞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这些漫天的落花飞絮,飘洒下来,纷纷扬扬,坠落往池⾯上,随⽔流逝。⽽对这样⼀幕场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观,内⼼⾃然会涌起⽆限的春愁。这种“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约词⼈所抒写的闲愁,此时在他⼼中的”春愁”,不仅有对岁⽉流逝的哀叹,更有对功业⽆成⽽⽣命渐渐⾛到尽⼜的⽆限悲凉。“孤馆”“梦断”⼆句,正是表现这种悲凉。“梦断”⼆字点明开篇两句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瞬间的所见。从下⽂还可以知道,作者醒来时才刚刚“五更”,天⽅微亮,“悄⽆⼈”正符合此时的场景。词⼈从“⽉堤归路”这⼀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仍旧是在“孤馆”之中,⾝边没有亲⼈也没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发作者⽆穷的哀伤。
于是词⼈孤寂地坐着,静静地感受着哀伤,”⽆绪,⽆绪”四个字,把这种哀伤如吟唱⼀般地表达出来。“⽆绪”是“⽆奈”,是“⽆计”,是“⽆情”,是“⽆聊”,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包容在这两句简单叹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东坡⾔《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以为之名。”《如梦令》这⼀词调的命名,正是因为下阕这两句,因此词家⽤这⼀词调时,往往在这两句上费尽⼼机,⽐如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疏风骤》⽤“知否,知否”,形象地写出疑问与感伤的语⽓,为⼈所激赏。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作“⽆寐,⽆寐”,⾮常警醒、精练。⽽此词中,“⽆绪,⽆绪”同样极为含蓄深沉,丝毫不逊于前⼈后⼈。
“帘外五更风⾬”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在美梦破碎之后⼼绪不宁,听着帘外的风⾬,预感到更坏的厄运将要到来。全同以此作结,显得极为绝望,可见这⼀时期秦观的思想。这⼀句同时也交代了整⾸词发⽣的时间、背景,读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所描写的“落花飞絮”等场景,都是在五更时候,都是在风⾬之中,更添⼀份落寞悲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末作者谪居郴州之时。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5
⼭僧对棋坐,局上⽵阴清。
映⽵⽆⼈见,时闻下⼦声。
⼩娃撑⼩艇,偷采⽩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道开。
翻译
两个僧⼈坐着下围棋,⽵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他⼈能在⽵林外见到他们,⼈们在⽵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微⼩的落⼦声。
⼀个⼩孩撑着⼩船,偷偷地采了⽩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的浮萍上留下了⼀条船⼉划过的痕迹。
注释
⼭僧:住在⼭寺的僧⼈。
对棋:相对下棋。
下⼦:放下棋⼦。
⼩娃:男孩⼉或⼥孩⼉。
艇:船。
⽩莲:⽩⾊的莲花。如梦令赏析
踪迹:指被⼩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植物,椭圆形叶⼦浮在⽔⾯,叶下⾯有须根,夏季开⽩花。
赏析
第⼀⾸诗写⼭僧对弈,也是⾃⼰⼼态的⼀种反映。深⼭⾥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争,他们⼜在⽵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声”,有⼈在旁边听,那么⾄少是三个⼈了。这⾸诗⼈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活动,也觉得清幽⽆⽐。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声”更如天籁⾳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诗写⼀个⼩孩⼉偷采⽩莲的情景。从诗的⼩主⼈公撑船进⼊画⾯,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浮萍,有景有⾊,有⾏动描写,有⼼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这个⼩主⼈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跃然纸上了。
诗⼈在诗中叙述⼀个⼩娃娃⽣活中的⼀件⼩事,准确地捕捉了⼩娃娃瞬间的⼼情,勾画出⼀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天真活泼的⼉童,撑着⼀条⼩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莲花玩。兴⾼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是瞒着⼤⼈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的踪迹,得意忘形地⼤摇⼤摆划着⼩船回来,⼩船把⽔⾯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道清晰明显的⽔路痕迹。诗⼈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娃娃描写得⾮常可爱、可亲,整⾸诗如同⼤⽩话,富有韵味。
⽩居易是⼀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诗⼈。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品,更通俗平易。《池上⼆绝》就是这样⼀组描写⼀种平凡⽣活的⼩诗。诗⼈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创作背景
据《⽩居易诗集校注》,这⾸诗作于⼤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少傅分司东都洛阳。⼀⽇游于池边,见⼭僧下棋、⼩娃撑船⽽作此组诗。《池上》原⽂及翻译赏析6
池上原⽂
倚杖池边⽴,西风荷柄斜。
眼明秋⽔外,⼜放⼀枝花。
翻译
拄杖站在池塘边,西风拂过,托着残叶的荷柄微微倾斜。
突然看到这⼀派秋景萧瑟中,⼀枝荷花迎风开放。
注释
西风:指秋风。
赏析
张光启⽣活于明末清初,⼊清,隐居不仕,享年⼋⼗馀。从这⾸⼩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的⽼⼈,但⽿聪⽬明,⾝体尚健。
在⼀个败荷零落的秋⽇,诗⼈拄杖独⾃站在荷塘边,秋风⼀过,⽆数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斜倾倒。但是,他再举⽬远望,只见满⽬凋零的球景中,却有⼀朵新开的荷花突兀的闯进了他的视线,他不眼前⼀亮,⼼中激动之情不以⾔表。诗⼈不说⼀朵花⽽说“⼀枝花”,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且还有花枝。在众芳摇落、荷柄斜倒映衬下,挺直的花枝托着鲜花,不仅美艳,⽽且显出⼀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独⽴不羁的精神。诗⼈直接描画出的是残荷中的⼀枝新花,谁⼜能说诗⼈不是在借以歌颂这样⼀种不屈不挠、⽆所畏惧的精神呢?
本诗前后对照鲜明,如果说,读前两句诗,我们⼼中可能⽣出对诗⼈⽼境凄凉的同情,那么,当读到后两句时,就只有对作者坚贞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钦佩之情了。张光启⽆意于为⾃⼰画像,但这⾸⼩诗却成了诗⼈晚年极为⽣动传神的⼀幅⼩照。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7
池上
唐代:⽩居易
⼩娃撑⼩艇,偷采⽩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道开。
译⽂及注释
⼩娃撑⼩艇(tǐng),偷采⽩莲回。孩撑着⼩船,偷偷地从池塘⾥采了⽩莲回来。
⼩娃:男孩⼉或⼥孩⼉。艇:船。⽩莲:⽩⾊的莲花。
不解(jiě)藏(cáng)踪迹,浮(fú)萍(píng)⼀道开。
他不懂得掩藏⾃⼰的⾏踪,浮萍被船⼉荡开,⽔⾯上留下了⼀条长长的⽔线。
踪迹:指被⼩艇划开的浮萍。浮萍:⽔⽣植物,椭圆形叶⼦浮在⽔⾯,叶下⾯有须根,夏季开⽩花。
译⽂及注释
译⽂
⼩孩撑着⼩船,偷偷地从池塘⾥采了⽩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的⾏踪,浮萍被船⼉荡开,⽔⾯上留下了⼀条长长的⽔线。
注释
⼩娃:男孩⼉或⼥孩⼉。
艇:船。
⽩莲:⽩⾊的莲花。
踪迹:指被⼩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植物,椭圆形叶⼦浮在⽔⾯,叶下⾯有须根,夏季开⽩花。
创作背景
据《⽩居易诗集校注》,这⾸诗作于公元835年(⼤和九年),时任太⼦少傅分司东都洛阳。⼀⽇游于池边,见⼩娃撑船⽽作下此诗。
赏析
这⾸诗好⽐⼀组镜头,摄下⼀个⼩孩⼉偷采⽩莲的情景。从诗的⼩主⼈公撑船进⼊画⾯,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浮萍,有景有⾊,有⾏动描写,有⼼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这个⼩主⼈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跃然纸上了。
这是⼀⾸描写⼉童⽣活的诗。诗⼈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娃娃描写得⾮常可爱、可亲。整⾸诗如同⼤⽩话,但极富韵味,令⼈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在诗中叙述⼀个⼩娃娃⽣活中的⼀件⼩事,准确地捕捉了⼩娃娃瞬间的⼼情,勾画出⼀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天真活泼的⼉童,撑着⼀条⼩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莲花玩。兴⾼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是瞒着⼤⼈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的踪迹,得意忘形地⼤摇⼤摆划着⼩船回来,⼩船把⽔⾯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道清晰明显的⽔路痕迹。诗⼈以他特有的通
俗风格将诗中的⼩娃娃描写得⾮常可爱、可亲,整⾸诗如同⼤⽩话,富有韵味。
⽩居易是⼀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诗⼈。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8
池上絮
池上⽆风有落晖,杨花晴后⾃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穷不得归。
翻译
池塘上没有什么风,只有那落⽇的余辉,杨花在天晴后⼜各⾃从池塘上飞起来了。
柳絮为了依靠它的纤质越过这清镜似的池塘,却满⾝湿透⽽不能够归去了。
注释
晖:⽇光。
杨花:即柳絮。
纤质:谓纤⼩的⾝躯。
凌:渡过,逾越;
清镜:指池⽔。
湿却:湿了。
鉴赏
这是韩愈⼀⾸描写柳絮的诗。微风不兴,柳絮满天,⼣阳之下,诗⼈坐在明澈如镜的池塘岸上,静⼼地看着柳絮怎样轻轻地飘落在⽔中,那纤细的绒⽑⼜是怎样被⽔⼀点⼀点地润湿⽽再也不能飞起。这样的观察和描绘,说明诗⼈对⼤好春光是有⽆限情趣的。
此诗通过对⼣阳湖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被⽔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这个细节的描绘,体现出作者陶醉于旖旎的⼤⾃然风光的情趣。作品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拟,堪称鞭辟⼊⾥之作。
此诗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拟。意在杨花不过为了飞到⽔⾯上照下⾃⼰,便落⼊⽔中,⽆复飞扬了。
当然有昌黎⾃况。“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穹不得归。”⼀句抓住在池边欣赏柳絮的情景。杨花飞飞,装点暮春,时节必然,为何⼜要临⽔⾃照呢?⼈莫不如此,⼀⾝于天地间,⾃然有命,却偏要通过荣誉、权⼒、财富⾃见。郭象注《庄⼦》⽈,圣⼈不对物。“不对物”则⽆我,⽆我则⽆须⾃见。
【《池上》原⽂及翻译赏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