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懋《霜天晓角·桂花》李清照《鹧鸪天·桂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霜天晓角·桂花
    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谓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两首词首句都写出桂花的颜和特征、。(3分)
    2.比较两首词表现手法的差异。(4分)
    【参考答案】:
    1.黄、清香、高洁(各1分)
    2.谢词直抒胸臆,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清香、高洁。
    李词采用侧面烘托,梅、菊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李词还通过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每点2分,2点即可)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理解题目】: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
    庾信
    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③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西魏时,当时,梁朝时局危难。不久,西魏出兵灭梁。②弭节:车马徐行。③关山:边关山口。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
    “李陵从此去……悬想关山雪”这六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有国不能回的悲情的?
    【参考答案】:
    ①用典。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②虚写。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
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比如,“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庾肩吾子。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北周末,因病去职。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如杜甫等有很大影响。
赵鼎《如梦令·建康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①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⑴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分)
    ⑵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3分)
    ⑶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⑴烟雨、细风。(一个意象1分,共2分)
    ⑵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1分),暗衬出词人心境(1分);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1分)(每点1分,共3分)
    ⑶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1点2分,共6分)
    【赏析】:
    一开始词人便将目光投向了滚滚的江水,写道:“烟雨满江风细”。由于国难当头,心怀悱恻,因此,虽然江流滔滔、烟雨迷濛,但在词人心头撩起的却不是充满诗意的朦胧而飘忽的雅怀,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沉重的忧虑。而“江上危楼独倚”一语正是词人内心忧郁在形象上的写照,“独”字不但含有形影相吊的意思,而且还反映了词人精神上的孤独与凄凉。“歌罢楚云空”是写词人内心受到景物的感应,不由自主地放声高歌。“楚”代指建康,因其古属楚国,故云。词人说他歌罢以后,楚天一片寥廓,危楼之下的江水依旧无语东流。这两句虽未直接刻画词人内心的痛楚,但通过文中“楚天空”和“流水”两个鲜明的意象所流露的空旷、绵长
之感,也让人不难体会到他寂寞忧愁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能生发出以下两句:“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迢递”是悠远的样子,杜甫《送樊御侍赴汉中》诗云:“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文中的“迢递”虽指江水的悠长,但同时也象征着词人愁思的绵延不绝,词人说他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看到孤鸿也随江流远去。无疑,“孤鸿”这一意象的突然出现,给词人的愁思中又增添了一些况味。因为“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李商隐《夕阳楼》诗云:“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词中的“孤鸿”和李诗中的孤鸿形象完全相同,都能于孤独中见凄凉、飘忽中见迷茫。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容量却很大。虽然没有一句直抒胸臆,但其中的每一个意象无不折射着词人忧郁的面影。这种尺幅千里的效果正是该词的特所在。
《城东早春》《村居》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如梦令赏析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杨巨源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对比或反衬。诗歌的一、二句点明早春清新的特点,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其嫩黄,蕴含了诗人的欢悦和赞美之情;诗歌的三、四句,“若待”两字一转,用繁花似锦、芳春的稼丽景、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来反衬早春的“清景”,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借景抒情。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稼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2.两首诗都写到“春”,这两处“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杨诗描写了一幅早春图。写出了早春清新的特点。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的美好景,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高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道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赞美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赏析]
    《城东早春》:首句,写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的赞美,“清”不仅指早春景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是对早春景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暗示“早”;“半未匀”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三、四句,用芳春的秾丽景,来反衬早
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