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
(1)古名言
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
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慢使人落伍”、“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胜利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1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1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5、“事实明于有用,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16、“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1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名言诗句18、“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知之显露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析:王阳明的这句话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解析: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一,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也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2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胜利,否则就要失败。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2、“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解析: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3、“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节制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4、“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胜利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委曲性的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强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