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经验:电影转换场景的⼋种⽅法
1、利⽤相似性因素
上下镜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体形象,或者,其中物体形状相近、位置重合、在运动⽅向、速度、⾊彩等⽅⾯具有⼀致性,等等,以此来达到视觉连续、转场顺畅的⽬的。
这样的例⼦在影视⽚中有很多: 
电视⽚《丹麦交响曲》剪辑效果⾮常流畅,这在很⼤程度上得益于⼤量采⽤相似性的直接切换技巧,⽐如:
利⽤固定镜头中的玩具⼠兵与现实中皇家卫队仪式活动连接;
森林中⼀棵⼤树正倒下,与顺势倒在切割机上的⽊桩相接,从森林伐⽊场转⾄⽊材加⼯点;
从切割机将⽊头切割成块,再拼接成⽊地板,转换到排练厅内的⽊地板特写,⽊地板上有舞者的⾝影,⾃然接了⼀组芭蕾舞演员的镜头;
跳舞者正抬起的⾜尖特写,⼜与下⼀镜头中顺势抬腿跳民间舞的形象对接,场景转换由排练厅转到舞台上民间舞演出,由演员抬头,雷声⼤作,跳接到户外镜头,⾬中⾏⾊匆匆的⼈们。
这⼀组时空的转换⾮常精妙,丹麦森林茂盛、⽊材丰富与丹麦⼈热爱舞蹈艺术、介绍丹麦民间舞似乎是跨度很⼤的两⽅⾯内容,但是通过相似关联,很紧凑地结合在⼀起,毫不牵强。
大街上事实上,在平时的电视⽚创作中,只要做个有⼼⼈,是不难发现事物之间众多的相似性关联,⽐如说:
前⼀个镜头在教室⾥将磁带塞进录象机,画⾯内有⼀台电视机;下⼀个镜头从电视机的影像拉开,已在家⾥;
上⼀个镜头是在果园⾥果农采摘苹果,下⼀个镜头挑选苹果特写,但是,内容已变成了农贸市场见闻。
巧妙运⽤上下镜头的相似关联,减少视觉变动元素,符合⼈们逐步感知事物的规律,场⾯转换⾃如。
2、利⽤承接因素
利⽤上下镜头之间的造型和内容上的某种呼应、动作连续或者情节连贯的关系,使段落过渡顺理成章,有时,利⽤承接的假象还可以制造错觉,使场⾯转换既流畅⼜有戏剧效果。 
寻承接因素是逐步递进式剪辑的常⽤⽅式,也是电视编辑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技巧。
⽐如,上⼀段落主⼈公准备去车站接⼈,他说我去车站了,镜头⽴即承接这⼀意思切换到车站外景,开始了下⼀段落,这是利⽤情节关联直接转换场景。
再如,前⼀段落介绍北京天安门⼴场是中国⼈向往的中⼼,⼀组天安门⼴场上各种景象的镜头,其中结尾镜头是⼀个家庭在⼴场上拍全家福,摄影师按下了快门,下⼀段是介绍⽚中⼀个家庭的情况,利⽤⼀张全家福的照⽚,内容转述到对这个典型的普通中国市民家庭的描述上(纪录⽚《故宫》),在这⾥,⼴场的摄影师按下快门与后⾯的全家福照⽚之间的呼应承接,从全景式概貌介绍转到对典型家庭的描绘。
⼜如:
前⼀段落是城市清晨的⽣活景象,忙碌的⼈们挤上电车,⼜匆匆⾛下地铁列车,下⼀段落是介绍某街道的社区⽣活,之间可以通过⼀个代表地点的站牌,从地铁转⾄街道;
前⼀段落是庙内烧⾹的⼈们,转场镜头可以从热闹的院内摇⾄院外的⾼层楼房,然后接⼀组城市建筑的镜头。
⼀般来说,此建筑接彼建筑,建筑外景接建筑内景,接建筑内的⼈,再接主⼈公;类似的承接⽅式连接是剪辑中结构镜头连接顺序的⼀般规律。
利⽤⼈们⾃动承接的⼼理定势,采⽤偷梁换柱的⼿段,往往可以造成联系上的错觉,使转场流畅⽽有趣。
⽐如,第⼀组是画家作画,最后近景是画家眯眼在看,下⼀镜头是另⼀副画,拉开已是在展览厅了。画家看与后⾯的画似乎是⼀个动作的连续,但是实际上已是另⼀内容;
再⽐如,前⼀镜头是⼀个⼈在公园练习京剧舞棍动作,他望画外⼀抛;下⼀画⾯⼀只⼿接棍,此时,他已⾝着戏服在舞台演出,⼀抛⼀接,将台上台下有趣地联系在⼀起,(电视短⽚《戏舞》),这后⼀镜头是编辑在资料中到的,他很好地利⽤了两个镜头在动作连续上的错觉,使转场连贯⽽紧凑。
3、利⽤反差因素
利⽤前后镜头在景别、动静变化等⽅⾯的巨⼤反差和对⽐,来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这种⽅法适合于⼤段落的转换。
其常见⽅式是两极景别的运⽤,由于前后镜头在景别上的悬殊对⽐,能制造明显的间隔效果,段落感强,它属于镜头跳切的⼀种,有助于加强节奏。
⽐如,电视⽚《丹麦交响曲》中有许多例,其中:
前⼀组是海上航⾏的⼤全景,后⼀组的第⼀个镜头直接跳接到热闹的⽜市上⽜的特写,景别或声⾳的突然变化形成了⼀种段落间的节奏转换;
同样,《申奥⽚》中也有⼤量两极镜头转场的实例,威风锣⿎的特写接⼀组⼭⽇出长城的⼤全景;前⼀段落是以三⼤男⾼⾳在紫禁城演出的⼤全景结尾,后⼀段落开场是迎⾯⽽来的舞式队近景;前⼀段落是中国孩⼦各种姿态和笑脸,结尾镜头是⼀个⼩男孩⼿举欢迎奥运⼩旗帜的中景,下⼀段落是表现北京绚丽之夜,开场镜头是俯瞰全城的⼤远景,运⽤两极镜头⼏乎使每⼀个段落间隔都⾮常清晰可分,强化了视觉对⽐效果。
在电视纪录⽚中,两极镜头转场更是区分段落层次的有效⼿段,它可以⼤幅度省略⽆关紧要的过程,利⽤在动中转静或在静中变动来赋予观众强烈的直观感受。
⼀般来说,前⼀段落⼤景别结束,下⼀段落⼩景别开场,叙述节奏加快,场⾯转换有⼒;反之,前⼀段落⼩景别结束,后⼀段落⼤景别开始,段落分隔效果明显,叙述节奏相对从容。
4、利⽤遮挡元素(或称挡⿊镜头)
所谓遮挡是指镜头被画⾯内某形象暂时挡住,依据遮挡⽅式不同,⼤致可分为两类情形:
⼀是主体迎⾯⽽来挡⿊摄像机镜头,形成暂时⿊画⾯;
⼆是画⾯内前景暂时挡住画⾯内其他形象,成为覆盖画⾯的唯⼀形象,⽐如,在⼤街上的镜头,前景闪过的汽车可能会在某⼀⽚刻挡住其他形象。
当画⾯形象被挡⿊或完全遮挡时,⼀般也都是镜头切换点,它通常表⽰时间地点的变化。 
主体挡⿊通常在视觉上能给⼈以较强的冲击,同时制造视觉悬念,⽽且,由于省略了过场戏,加快了画⾯的叙述节奏。典型例⼦是:前⼀段落在甲地点的主体迎⾯⽽来挡⿊镜头,下⼀段落主体背朝镜头⽽去,已到达了⼄处。
在影视⽚中,尤其是电视中,前景遮挡转场的运⽤较为普遍。在电影《有话好好说》中,有这么⼀段内容:
男主⼈公在⼤街上等待⼥朋友,开始镜头在百⽆聊赖地东张西望,下⼀镜头,前景中汽车驶过,他在吃西⽠;汽车再驶过,他在吃盒饭,最后⼀个镜头汽车驶过,画⾯转接到⼥朋友的家中。
同样原理,⼀则航空公司的⼴告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遮挡镜头在流畅转场上的妙⽤:
镜头⼀开始,⼀个⼩男孩在上学路上,⼀辆⽼式汽车驶过画⾯后,他成了⾼中⽣,当⼀位当街打电话的
⼈挡住他后,他出现时已是⼀个年轻⼩伙,遇见了位姑娘,他从花摊上拿起⼀束鲜花,⼤捧鲜花挡住了他,他再次出现时已在婚礼上,⼀辆现代汽车驶过他们⾯前,他成了⽗亲,⼀家三⼝亲亲热热,下⾬了,他撑开伞,⾬伞挡⿊了镜头,随后已长⼤的孩⼦和他⼀起亲密地逛街,⾛过⼀个⼤树后,他去参加⼥⼉的婚礼,婚礼前的喷泉挡住了他的⾝影,他⾛过喷泉出现时,已是双鬓染霜的爷爷,正带着孙⼦玩耍。
显然,这则⼿法新颖⼴告是经过精⼼设计的,遮挡镜头的转场使之充满出⼈意料的趣味性,流畅⽽简洁同时⼜有⼀定情节地表现了⼀个⼈的⼀⽣。在这⾥,遮挡镜头的作⽤虽然被艺术地放⼤,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诸如汽车、⼈流等前景运动物遮挡画⾯时,也是转换镜头的有利时机,它使时空转换流畅与紧凑。
5、利⽤运动镜头或动势
利⽤摄像机的运动来完成地点的转换或者利⽤前后镜头中⼈物、交通⼯具等的动势的可衔接性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段。
这样的转场技巧由于运动的冲⼒和本⾝的连贯性,所以,⼀旦准前后镜头主体动作的剪接点,那么场景转换会⾮常顺畅。这种转场⽅式⼤多强调前后段落的内在关联性。
⽐如,前⼀段落的结尾镜头是两个⼩孩在⽥野玩耍,并向右冲出画⾯,下⼀段落反映⼯场的各种劳动场⾯,开始镜头是穿滑轮鞋的两个⼯⼈从画左冲⼊场地中间(电视⽚《荷兰花》),后⼀镜头延续了前⼀镜头的冲⼒,很⾃如地转换了场景和内容。
摄像机运动本⾝就可以显⽰⼀种空间的调度关系,因此,在前期拍摄中,就可以加以设计。⽐如,从⼀
组代表了历史故事的画像摇到采访者⾝上,历史故事的讲述也随之转⼊对当事⼈的采访;从⼩院内景摇⾄院外⾼楼,由此转换了空间;从⾛廊上正在下棋的⼈移到房间内正在学习的⼈;由某形象摇⾄天空,这样的⽅式通常意味着上⼀段落的明确结束,段落间隔较明显。
在利⽤运动转场的技巧中,出画、⼊画也是转换时空的重要⼿段。
在表现⼤幅度空间变化时,⽐如,从办公室到⼤街,从甲处到⼄地,经常可见让⼈物从前⼀镜头⾛出画⾯,再从另⼀环境的镜头中⾛⼊画⾯;同样,也可以前⼀镜头⼈物出画,后⼀镜头内⼈物已在画中,⽐如前⼀镜头中⼈物⾛出家门,下⼀个镜头他已在⼤街上。
这⾥,出画代表的暂时结束,⼊画代表新的开始,因此,可以⽐较协调地将不同空间联系在⼀起,究竟采⽤哪⼀种⽅式,这需要根据素材情况,⽽且,还要考虑空间省略中的时间因素,⼀般来说,出画时间越长,所感受的实际空间、时间的联系越远,叙述节奏相对舒缓,段落间隔也明显⼀些。
6、利⽤景物镜头(或称空镜)
借助景物镜头作为两个⼤段落间隔。
景物镜头⼤致包括两类:
⼀类是以景为主、物为陪衬,⽐如⼭、⼭村全景、⽥野、天空等,⽤这类镜头转场既可以展⽰不同的地理环境、景物风貌,⼜能表现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电视纪录⽚《龙脊》、《空⼭》中都先后利⽤四季更替间农作物、环境的变化来转换段落,并且将其作为结构性元素使⽤,将故事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在⼀起。
景物镜头⼜是借景抒情的重要⼿段,它可以弥补叙述性素材本⾝在表达情绪上的不⾜,为情绪伸发提供空间,同时⼜使⾼潮情绪得以缓和、平息,从⽽转⼊下⼀段落。
另⼀类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如,在镜头前飞驰⽽过的⽕车、街道上的汽车以及诸如室内陈设、建筑雕塑等各种静物。
⼀般来说,常选择在这些镜头挡住画⾯或特写状态作为转场时机。⽐如,前⼀个段落是考试在即,⼀个准备考⾳乐学院的⼥孩在刻苦练琴;下⼀个段落她去考试。之间的转场镜头可以是⼤街上汽车驶过画⾯,⼩⼥孩从⼤街上⾛向考试点,也可以是考场⼤楼外景,接她在弹奏的镜头,等等。
在电视⽚中,运⽤景物镜头转场是很多的,具体镜头的选择应与前后镜头的内容情绪相关联,同时还要考虑与画⾯造型匹配的问题,⽐如,⼤街汽车驶过,就跳接考试,那么这个⼤街上汽车的转场镜头就变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汽车驶过画⾯,接⼥孩⾛向考点,或着接⼤街街景、考场⼤门等,那么就镜头依次承接,意义明确,同时⼜完成了转场任务。
7、利⽤声⾳
⽤⾳乐、⾳响、解说词、对⽩等和画⾯的的配合实现转场。
利⽤解说词承上启下、贯穿上下镜头的意义,是电视编辑的基础⼿段,也是转场的惯⽤⽅式。
尽管⾳乐、⾳响、对⽩等是不同的声⾳形式,其性质功能都不相同,但是就转场效果考虑,它们都有这⼏种⽅式:
1、利⽤声⾳过渡的和谐性⾃然转换到下⼀段落,其中,主要⽅式是声⾳的延续、声⾳的提前进⼊、前后段落声⾳相似部分的叠化。
利⽤声⾳的吸引作⽤,弱化了画⾯转换、段落变化时的视觉跳动。
⽐如,在⼀部关于新法出台前后的调查性节⽬中,前⼀段落是两会⼤会现场,最后镜头是全场掌声雷动,后⼀段落是某代表团讨论该法,开始镜头是代表们⿎掌赞同下⼀位代表开始发⾔,两个段落之间以⼀个会议室外长廊移动镜头为过渡,前掌声延续减弱,后掌声提前,并与前掌声叠和,随着镜头进⼊会场,掌声也渐响。
在这⾥,转场镜头和转场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过渡清楚,段落分明,同时依靠相似的声⾳作⽤,转换⾃然,也渲染了⼤会⼩会情绪热烈的⽓氛。
2、利⽤声⾳的呼应关系实现时空⼤幅度转换。
⽐如,电影《紫⾊》中,上⼀段落夏普⽗亲不同意他结婚,最后镜头是已怀孕的未婚妻在门⼝⼤叫夏普,夏普正⾯对⽗亲犹豫,不敢回头应答;下⼀段落开始,夏普回头应答我同意,此时已在婚礼场上,
孩⼦也已出⽣了。⼀喊⼀答,加之回头动势,错觉带来了戏剧性效果,实现了时空跨越的⽬的。
类似的⼿法在电视编辑中也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调查性节⽬中,经常采⽤⽤同⼀问题采⽤不同对象,甚⾄观点相左的⼈物,剪辑中,可以利⽤回答中的呼应关系,连接不同的时空,甚⾄剪辑出相互交锋的效果。
3、利⽤前后声⾳的反差,加⼤段落间隔,加强节奏性。
其表现常常是某声⾳突然戛然⽽⽌,镜头转换到下⼀段落,或者,后⼀段落声⾳突然增⼤或出现,利⽤声⾳吸引⼒促使⼈们关注下⼀段落。⽐如,上⼀段落是⼀个⼈在家安静地学习,下⼀段落是热闹的⾜球场上的⽐赛,突如其来的⽐赛现场的嘈杂闹声直接反映了另⼀段落性质,镜头直接切⼊球场⽐赛。
8、利⽤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指借⼈物视觉⽅向所拍的镜头,⽤主观镜头转场就是按前后镜头间的逻辑关系来处理场⾯转换问题,它可⽤于⼤时空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