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学设计
《杜甫诗》教学设计「篇一」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授课中要瞄准高考,用近三年全国高考原题,让学生熟悉考题形式,模拟训练。诗歌鉴赏是学生的弱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要多鼓励,还要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
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韵律、理解语言特。
(2)自主探究法――通过实践理解诗作内含。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点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深入理解杜甫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李白同题诗作的比较阅读,理解两人创作时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兼顾《选修》课的定位和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我还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高考考查要求,力图使学生讲练结合,提高答题准确性,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杜甫诗》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
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
2、字词译释:
⑴ 钟:聚。
⑵ 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
⑶ 凌:登,乘。(又如:壮志凌云)
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两句。
⑴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 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登岳阳楼 杜甫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⑴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⑵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4、会当两句。
⑴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⑵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望》
一、朗读全诗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