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宏伟奇力。(仅答出“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 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
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 对即可,2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坼 乾坤
  戎马 轩
  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8.分裂 天地 代指战争 窗户
  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由整理,仅供参考: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8.(5分)
  (1)(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1)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2)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
  6.(6分)
  (1)(3分)岳阳城、山川、洞庭湖、大雁、月亮、云(不少于3种)。
  (2)(3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登岳阳楼 杜甫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
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