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登岳阳楼》诗
作者:张姝燕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1期
        摘 要:杜甫的《登岳阳楼》不仅诗体工整,而且厚重绵长。其即物名篇的方式,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文章就诗的人物背景、文本分析、格律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力求简括诗的语意及文本特。
登岳阳楼 杜甫        关键词:杜甫;岳阳楼;唐诗;律诗
        古来文人素爱登高眺远,赋诗为念。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是历代文人心之所好。如果说,李白的诗作是洒脱淡宕,浪漫派之集大成者;杜甫的诗便是镜照全唐的纪实写照。《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由四川溯返长安,船过湖南小舟暂歇时在岳阳楼所作的登高杰作。该诗以简约质朴的笔法,描写了诗人初登岳阳楼时的视觉震撼和情感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大唐帝国日益式微的深沉感慨与对自身多舛命运的无限悲凉。换言之,该诗既是对唐代社会文明缩影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彼时诗人内心活动的一次真实写照。原诗节录如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 杜甫其人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其于盛唐降生,同这个朝代一起经历了历史的变革。他以现实主义手法,纪录唐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诗为凭,表达对人间世事的观照感悟。杜甫的祖父是高宗时咸亨进士杜审言,曾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名联万古。父亲更曾在《宗武生日》中给予点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①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厚。纵观杜甫一生,即便才高八斗,能“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依然抵不过科考不顺,四十左右才迎来仕途。安史之乱前后,战争的辗转更让他感到触目惊心。无论是“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又或者“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都只能是“少陵野老吞声哭”“愁坐正书空”的遗憾。到肃宗收复旧土,杜甫获左拾遗。再至蜀地居、离之漂泊。最终,生命的休止符落在了小舟初过的湖南。作为诗人的晚年力作,《登岳阳楼》自然也具备了一定的时代特性和内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