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十七年”时期成长小说的杰作
【主要内容】:“十七年”,是一个盛产成长小说的文学时期,《三家巷》便是这其中的优秀代表。主人公在革命的历史大背景下,政治以及爱情方面的成长轨迹正是这一时期革命青年成长的缩影,也隐喻着国家、历史的成长。作者赋成长以更深的意义,使该作品思想更为深刻,叙述更加独到。
【关键词】十七年  成长小说  三家巷
一、成长小说的概念和特点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舶来自西方。巴赫金对此的定义是:“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这一小说类型从最普遍涵义上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①
成长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和性格发展,讲述其经历生活挫折而最终认识到自己在社
会中的位置的过程。这个类型的小说关注的是线性时间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主人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现实社会的真相和规律,逐步调整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历史中完成成长的过程。所以成长小说中的“成长”既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时代的成长、历史的成长。这里的主人公常常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是一个阶级甚至一个时代的代表。这种类型对于传达政治主题、表现“故事讲述的时代”对主流政治方向的追寻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成长历程
本时期许多作家以抗日战争和20年代、30年代革命斗争作为长篇小说的题材,使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得到充分的反映②。本时期大多数的作家的青壮年时代,都是从我们革命战争时期走过,因此他们对于成长有着独特的体会。他们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的成长。因此说,“十七年”时期是一个特定的“讲述故事的时代”,很多不同的作品,如《红旗谱》、《青春之歌》等,都在讲述一个共同的成长故事。
二、《三家巷》的成长小说特质
《三家巷》的主人公周炳,是一个二十年代南国大城市贫苦工人家庭出身的知识青年形象。作品以20 年代的广州为背景,以周炳从一名贫苦知识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为主线,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革命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小说通过描写省港大
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广州起义等重大政治事件,和“三家巷”各个家庭中之间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关系,表现了周炳的性格成长,也展现了20 年代部分知识分子向左走的过程和工人运动成长的过程,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错综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作品中,“革命”和“爱情”这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并有机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周炳的复杂性格及其成长、发展、反复、变化的过程。周炳的成长历程,反映了社会历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讲述的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一)政治上的成长
《三家巷》首先是一部政治小说,“现代政治内容是它的灵魂”。③作者欧阳山提出,多卷本长篇“一代风流”的创作意图是“再现1919——1949年中国革命的历程,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⑤。周炳在政治社会风雨变幻的时代,由一个受过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其性格上的成熟和对阶级、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周炳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手工业工人家庭,在家庭及邻里关系的网络里戏剧性的体验了亲情与世情、人心与世道。在作品的前七章着重描写了周炳幼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他从小被称为“秃尾龙”,做过剪刀铺和皮鞋店的学徒,还在农村给地主放过牛。他因看戏被剪子铺的老板开除,因为诚实揭露陈万利的丑陋行为被陈家赶出来,在药铺被奸猾的伙计陷害,
在皮鞋店因为打了调戏区桃的恶少林开泰而被辞退,在乡下放牛又因为偷粮食救济胡家而被毒打驱逐。这些事件展现了他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地位以及非常可爱的热爱劳动、富于正义感、同情劳动人民、好打抱不平、敢于反抗的叛逆性格。这些都说明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基本素质。
同时,周炳接受过学校教育,亲戚中又有陈文雄、何守仁等兄弟妹,从而又是一个受到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精神感染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一代中国青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挽救国家危亡的强烈要求。三家巷中的所有青年聚会在一起,纵论国家大事,并换帖立誓,要协力救国。《盟誓》一章中,参加完毕业欢送会的中学生回到三家巷:“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幸福的感觉。每个人都觉着有一个五彩绚烂的世界,在前面给自己领着路,几乎一伸手就摸得到。不消说,整条三家巷是属于他们的,就是整个广州市,整个中国,哪怕说大一点,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了。”这是那一代青年对未来充满幻想,要求做国家的主人的思想写照。他们换帖盟誓,“今后永远相互提携,为祖国富强而献身”,体现了时代青年的报国理想。这时的周炳心中充满了对这些进步青年的崇拜,他“对于哥哥们这种凌云的壮志,觉着无限的钦佩”,并希望向他们学习。但是这些青年并没有讨论出挽救祖国的正确道路,不同的言论也反映出不同的阶级倾向,为日后他们之间严重的
阶级分化埋下了伏笔。这时的周炳对于国家社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哥哥们提出的救国道路也缺乏判断能力。他更多关注的还只是个人的生活境遇。例如他在聆听青年们对国家前途的讨论时,感到有点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光管那些国家大事,而对于他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比方读书的问题,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这个时期的周炳虽然具有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但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认识还是懵懂的,尚无明确的生活目标,更谈不上政治觉悟。
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举行了一系列反帝运动。历史的风暴,把周炳卷进了革命的旋涡,他满怀爱国热情,投身到“六·二三”的反帝的示威游行队伍中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在一种朦胧的革命意识的促使下,他立下进行革命、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壮志。但是这个时期他对革命的性质和目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对革命的道路是迷茫的,从众因素较多。沙基惨案中,周炳的表、恋人区桃的死对他震撼很大,使他对帝国主义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仇恨。为区桃报仇成为他投身革命的一个重要动力。为个人复仇而投身到革命中去, 是二十年代一部分知识青年的共同特点, 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是这样的仇恨还是个人性质的,并不是社会性的。
省港大罢工期间,周炳参与罢工委员会的工作,并受罢工委员会委员长之托排演话剧《雨过
天青》,宣传革命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这个时期国共开始分裂,有些资产阶级和官僚地主家庭的成员开始动摇、退出,罢工阵营内部出现分化。周炳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尖锐地指出陈文雄、何守仁、李民魁等人都是“工贼”。在《出征》一章中,他说“我曾经受过他们的欺骗,曾经崇拜过他们,我曾经对他们存过痴心妄想,现在不了,现在,我只是痛恨他们!”这时的周炳开始摆脱这些人的影响,认识到“共产党是真的革命的,国民党革命不彻底”。他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有了初步认识,对革命形势开始产生独立的思考。这个思想转变反映了五四精神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发展,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投向共产党,向无产阶级方向发展。周炳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四·一二”大屠杀后,蔓延到广州,广州变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这使周炳认识到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革命形势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同时陈万利、何守仁用阴险的手段出卖陷害周氏兄弟,导致大哥周金被杀害,陈文雄等彻底变节,陈文婷变心失约。家庭关系中的阶级分化也已经非常彻底,温情脉脉的面纱完全被摘掉。这使周炳对阶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无情现实的压迫下他喊出了“革命吧!革命吧!不革命——还有什么路走呢?”于是周炳参加了“工人自救队”,在共产党员孟才的引导下,研读了马克思主义作品,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广州起义爆发,周炳作为赤卫队队员在起义中英勇作战,并受到张太雷等
共产党员的鼓励。看到共产党员李恩壮烈牺牲时,他立下了“舍生取义”的决心,而这个决心在场地阻击战和观音山防御战中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周炳的斗争方式从阻止何胡氏虐待胡杏的个人行为转变为解放受压迫人民的有组织的集体革命行为。他逐渐把个人的复仇与国家命运和革命形势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仇恨升华为阶级仇恨,产生了比为复仇更高的革命理想,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
在革命中,周炳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对革命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在胜利声中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经受不住打击,产生悲观迷茫的情绪。这些说明周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还需要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第二卷《苦斗》及之后的作品中,周炳在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中会取得更深层次的进步。
周炳政治上的成长是具有象征性的,反映了中国革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艰难成长。周炳与反动变节的亲戚的决裂,实际上是一部分知识分子与原有的阶级属性的决裂,与五四精神的决裂。周炳对于个人的生活出路和政治道路的选择,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自己革命政治道路的选择。
(二)爱情中的成长
《三家巷》同时又是一部言情小说,描写了周、陈、何三家及其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族”中年轻一代的姨表兄弟妹们的爱情生活。爱情经历在周炳的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小说在叙述方式和语言格调上对传统的“才子佳人”言情小说进行了借用,而在人物关系和情节类型上,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小说中“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影响。试图以“性与政治的关系”这一现代文学重要题材来表现时代主题,以爱情的方式对革命与政治进行解读。在内容方面,政治是为爱情服务的;而在主题方面,爱情又是为政治服务的。
在小说的开始,三家巷中的青年男女的五四思潮影响下,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开始了自由恋爱。小说对于这种美好自然的感情进行了优美的描写。如“陈家大少爷陈文雄和周家大姑娘周泉一对,如今正手臂扣着手臂,身体靠着身体,炉火似的,默默无言地走着”。周榕宣告:“重要的是爱情本身,不是社会的成人或者不承认。”这个时期的爱情是以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为旨归的,是单纯、甜蜜、看不到阶级的影子的。
周炳受到这种自由恋爱气氛的影响,与表区桃发生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区桃是一位甘于贫寒又忠于革命的无产阶级优秀青年。她积极参加演戏,宣传革命思想,并投身于罢工工人队伍中壮烈牺牲。她善良美丽灵巧坚定等光辉的性格特质,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短暂生命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对周炳与区桃的爱情描写,极富传统言情小说的特质。首先,他们符合传统小说中“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小说中对二人过人的相貌和优秀的品质都进行了细致刻画。周炳是“圆头大眼,身体健壮。要是把他打扮成女孩装束,他要比他周泉更加美貌”。区桃则更是动人:“她的前胸微微挺起,两手匀称地、富于弹性地摆动着,是每个人都想起来,自己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美妙的青春”。这样的一对恋人,是传统言情小说中典型的“郎才女貌”。他们的爱情从孩提时代的青梅竹马的友情中发展起来,在表演话剧《孔雀东南飞》时达到高潮,在周炳无尽的追忆和思念中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