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成长小说的代表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红旗谱》和《青春之歌》分别以农民朱老忠和城市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主人公,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小而言之,是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中国共产党为其选择的人生道路,走一条从个人反抗到社会反抗的革命道路;大而言之,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中国共产党为其选择的道路,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实际上是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来证明作为历史的结果的合理性、合法性。
二、梁斌的《红旗谱》
1、概说:梁斌的《红旗谱》(第一部)1957年出版,此后陆续出版了第二部《播火记》(1963)第三部《烽烟图》( 1983)。《红旗谱》通过冀中平原朱、严两家三代与恶霸地主
冯老兰父子的斗争,特别是开展“反割头税”的斗争、保定二师的学潮等,对大革命时期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革命形势,作了艺术概括。
《红旗谱》主要取材于作者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家乡的反“割头税运动”、“二师学潮”和“高蠡”。早在1935年,他以高蠡为题材,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夜之交流》,在《伶仃》月刊发表。1942年又根据同一题材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将它发展成为五、六万字的中篇小说《父亲》,这个作品已具备《红旗谱》中朱老忠一家遭遇的雏型。此后,作者还写了几个短篇和戏剧《千里堤》、《五谷丰收》、《抗日人家》、《血洒芦沟桥》、《爸爸做错了》等,这些创作积累,在作者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反映冀中人民革命斗争的完整故事结构和形象系列。在此基础上,梁斌于1953至1954年间首先完成了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第三部的初稿,1954年至1956年间又相继完成了《红旗谱》一、二部的初稿。经过反复修改,1957年底出版了第一部,名为《红旗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几经周折于1983年出版。还出版有长篇小说《翻身纪事》、创作论《春朝集》、散文集《笔耕余录》和回忆录《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第二部主要描述的是1932年发生的高蠡;第三部写的是抗日战争刚刚发生时的斗争状况。
2、思想艺术特点:(课堂讲授)
三、《青春之歌》
1、概说: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小说1958年1月出版后,除了个别文章予以批评否定外,绝大部分文章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茅盾亲自撰写了肯定作品及其主人公的文章。此后,《青春之歌》就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一个范本。
2、主题:
《青春之歌》的主题:小说以“九 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及形形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3、林道静的成长道路:(课堂讲授)
4、知识分子成长小说的叙事范型:(课堂讲授)
5、革命与爱欲:(课堂讲授)
6、一个国家的寓言(课堂讲授)
7、争议与修改:(课堂讲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