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园林石头艺术”英译实例
*
The Chinese-English T ranslation Practice for Garden Stone Art
贾芝洁
JIA Zhi-jie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生态诗学视阈下唐诗英译研究”( 8C0179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园林文献的生态内涵及对外传译策略”( XSP20YBC057 )
20世纪后期,翻译研究发生了“生态转向”[1]
学界不再囿于单纯的文本语言符码转换,而拓宽了研究视野,将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生态诗学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一种结合生态哲学理论解读文本的新视角。生态诗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旨在用生态诗学理论指导翻译活动或解读翻译文本,具有跨学科的学理特点。作为新兴研究,其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不仅注重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灵活选用,也重视原文本生态内涵在译文语境中的移植[2]。自觉树立生态意识与充分挖掘文本生态内涵是译者进行翻译的必要准备,译文应是对原文生态的再现与移植。
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国园林蕴含丰富的自然元素、多元的文化元素与独特的精神元素。其中,园
林石文化十分具有典型性。对园林文本进行翻译,有益于向世界推介中华民族生态智慧、传递中国园林文化。因此,本文以生态诗学为视角,对《中国园林艺术》[3]一书中“石头艺术”进行翻译实践,旨在借助园石艺术英译实践与研究,对民族优秀文化外译提供新视角,为更好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国文化做出有益尝试。
1生态诗学与翻译
“生态学”最早由恩斯特·海克
尔在1866年提出[4]
。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发展势头强劲,很快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人文彩浓厚。生态诗学,作为一种生态批评视角,借用生态学的“整体观”“去人
类中心主义”等思想,评析文学作品,影响文学创作。我国著名生态批评理论家鲁枢元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生态文艺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生态诗学思想,首次将生态细分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3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5]。
风景园林本是生态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其文本自然便属于生态文本。每个生态文本具有自身特定的生态诗学。同理,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及其所处生态环境、作者以及原文呈现的生命世界、译本中的生命世界、读者以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
同属于一个生态系统[6]。园林石头美
学内涵的翻译与生态诗学相结合,要求译者不仅要注意园石艺术自身“生生之美”的生态平衡,也要注重平衡翻译中围绕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所构
成的各自生态系统,使得原文生态之美在译文里再现。
DOI:10.12233/j.gdyl.2021.02.009
2021年第2期 Vol.43/201
47
2园林石头艺术翻译实践
中国石文化由来已久,滥觞于古老的《山海经》对石的记载,至唐宋时期形成高潮。明清时期,苏州园林出现了石文化系列景观,如怡园“拜石轩”“石听琴室”“白
石精舍”等[7]。园林山石因地制宜、虚实相生、整散结合、妙合自然的艺术追求,体现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也传递着多元共生、平衡和谐的园林生态美学内涵,并在其被赋予的名称及与其相关的题词中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系统,园石艺术呈现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美学天地,传续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里的“清水芙蓉”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8]37
《中国园林艺术》[3]
中石头包蕴着自然生态、文化
生态、精神生态三层生态,借由景观描述、命名、题诗、美学意境等文学形式传达。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选词造句、采用恰切的策略做到对等翻译,将园林艺术蕴含的丰富生态内涵准确移植到译语文化语境之中,需要一番琢磨。
2.1自然生态的再现
作为构成园林一大要素的石头,其选用与布局都追求自然物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选石需要具备的自然特征为“透、漏、瘦、皱”,而石头与植物的搭配需要遵循内在和谐的“中和”美学原则[9]391
。在
翻译过程中,译者着力采用恰切的词语与灵活的句式,
将园石自然生态之美再现于译文中。
1)原文:透、漏、瘦、皱
译文:porous(penetrating with holes), pierced(containing holes pierced from all directions), slender(showing a touch of feminine fragility), wrinkled(having rugged surface)
“透”是指玲珑多孔,外形轮廓多姿
[7]80
,此处翻译
为在译语文化中表示多孔的、能渗透的“porous ”,而不
用“transparent ”,因为后者通常表示光影下玻璃的透明,更多呈现为一种静态的描述,缺乏动态美感,并不符合此处原文所传递的石头因多孔贯通而通透的灵动之美。因而,进一步增译为括号内的“penetrating with holes ”,保留原文生态环境里的孔相互贯通的自然生态,以此更好地顺应原文包含的石与人由表及里和谐的自然生态内涵:人身体各器官是贯通运作的,人追求做人的豁达、处事的通透
[9]333
“漏”是指石峰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7]80
此处翻译为“pierced ”,有镂空的意思,而不译为表示中空的“hollow ”—一般表示物体内部为空,是一种
空心状态的静态描述,难以传达原文石头孔孔贯通、互相渗漏,烟或水汽能于石头中通体游走的自然生态。因此增译解释为“containing holes pierced from all directions ”,力求将原文石头涵盖的人所追求的“道技合一”、游刃有余的理想人生境界的内涵[8]78准确传达到
译语生境中。
“瘦”体现为石头形体瘦长,瘦中寓秀
[7]76
,此处翻
译为“slender ”而非“thin ”,以体现原文石头形体的“窈窕可人”,而绝非“弱不禁风的瘦小”,并增译为“showing a touch of feminine fragility ”,结合女性纤体的联想再现
石头的秀丽、轻盈、飞动之姿。“皱”一般指石头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化,留有披麻皴等皴法的纹理[7]77,此处翻译为“wrinkled ”,而非表示地质概念“褶皱的”一词“plicated ”,意在保留原文石头表面纹理众多、纹路多变的自然生态。同时增译为“having rugged surface ”,将石头表面这一自然生态进行恰当再现,以体现出原文求新求变的“生生不息之为易”的“生生之美”[10]的生态内涵。
2)原文: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顽或瘦。
译文:It is necessary to arrange time-honoured stones besides the plum blossom, unaffectedly elegant stones at the root of pine, and grotesque or slender stones near the bamboo.
中国文化把梅、松、竹视为“岁寒三友”,梅在寒雪中傲然挺立,松能保持四季常青,竹笔直不屈,三者都体现着顽强不屈、永葆生机的精神内涵。园林中石头与植物的搭配讲究和谐,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的石头,这是艺术造型要求,也是一种气质相宜的反映,整体上呈现一种“中和之美”。此处翻译将梅、松、竹分别直译为“plum blossom ”“pine ”“bamboo ”,将原文语境中自然风物准确移植到译语文化语境。石头的自然特点与松、竹、梅的自然外形特征要适应性地融合在一起。“梅边点石则宜古”中“古”这一石头特点译为“time-honoured ”,将石头历经自然作用而成形的漫长过程与其带给人的古老沧朴之感一并体现出。在“松下点石则宜拙”中,高大挺拔、万古长青的松与静默不言、粗朴古
拙的石头搭配在一起,美美与共,此处石头的特点“拙”翻译为“unaffectedly elegant ”,意为自然而然、不事雕琢、纯然本,与松的庄重伟岸也十分吻合;将“松下”译为“at the root of pine ”,是考虑到松的根部常裸露在外,呈现出盘虬苍劲的自然样貌,石头与松根布局紧密,会形成“拙石古根”的和谐画面,由此移植到译语世界,会将原文自然生态全方位的呈现。竹子是中国传统文人笔下常写之物,不断拔高的竹节被作为气节的象征,代表顽强不屈的文人品格,故将“竹旁点石则宜顽或瘦”中的 “顽或瘦”翻译为“grotesque or slender ”,其中“grotesque ”一词意为丑陋奇异的、怪诞的,以此来对应不落俗套、洒脱自在的“顽”,将超脱世俗、坚忍不屈的文化内涵较完整地在译文中重构、再现。
2.2文化生态的重构
园石物理样态与其命名、相关题诗联对共同构成园石文化[7]86。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了避免曲解原文
48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译者需注意原语语言转换,以适应整个文化系统,注重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11]
。石头命名讲求言简义丰,具有
音韵美;石头题诗注重对仗,结构匀称,具有无限意境美[9]286。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采用恰当的语言转换策略,力求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文化生态之美。
1)原文:玉玲珑;青芝岫
译文:Yu Ling-long(pierced jade-like stone); Green Vanilla Stone(symbolizing noble personalities)
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上下皆孔洞,万窍灵通,面面如翠滴,十分灵动可人。此处先将其音译为“Yu Ling-long ”,保留原文双声叠韵的语言文化生态,并加注为“pierced jade-like stone ”,进一步将其解释为四面皆孔如美玉的石头,而美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象征着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美人如玉、温婉明丽,由此将石头“温润如玉、玲珑通透”的文化生态内涵重构于译文中。
颐和园的“青芝岫”巨石青而润,乾隆颇喜并赐其名。此处先将其直译为“Green Vanilla Stone ”,考虑到“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香草,喻为德行高尚,同时结合乾隆题名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译“symbolizing noble personalities ”,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里“香草美人”所象征的对美好品德与理想孜孜追寻的文化生态进行移植。
2)原文: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译文:With interest, I was playing chess over the ragged-moon board near the Longjing Well. After that, I ’d lean on the stone “A Mass of Cloud ”to enjoy poems in the breeze.
杭州龙井凤篁岭上的石峰“一片云”,是一块高约丈余、青润玲珑的巨石,因状似一片云彩而得名。翻译
时,译者注意到原文中水、月、风、石形成一幅临水闲敲棋子于残月棋坪之上,迎风涵咏佳句于一片云石之畔的文人生态图景。“兴来”“谈罢”体现着作者孙隆或者任意倚石人的“出世”的达观人生态度,传达着人在污浊尘世中保持自身不受熏染的遗世独立之美。译者在翻译时,将其用状语形式“With interest/After that ”进行重构,在时间的流动中尽显石头给人带来的“沉默不言、踏实可依”的“崇高”之美,这种美令欣赏者肃然起敬,忘却世俗的烦杂,追求内心与宇宙的无限靠近。动词“敲”“吟”,传达着一种人与审美情境互动的动态之美,有动作之美、声响之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并未将其直译,而是选用创意翻译的策略对其进行“虚化”,以期通过“play/enjoy ”这样的上义词传达出原文对惬意弈棋、吟咏诗句的喜爱与认同之感,活在当下,人与物皆圆满俱足。原文落脚在“倚片云”,可以说是作者对石头文化的一种皈依。石头名字“一片云”,寓意石头如天空云朵一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放浪形骸。人倚石,石照人,二者都诠释着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内心澄澈的自由之美。翻译时,译者将“一片云”增译为“ the stone ‘A Mass of Cloud ’”,力求将原诗所包蕴的文化生态内涵完美重构。同时,译者对“残”与“谈”等选择了省译,使得译语文本更加流畅,更加符合译语文化生态。
2.3精神生态的移植
精神生态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精神是一种意向、一种自我意识、一种理性的价
值取向、一种“观念化的东西”,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高级情感[5]。园林叠石艺术中无不寄寓着创作者自身追求内心闲适、率性洒脱、放逸高远的精神生态。园林石头粗朴自然,布局得当,以有限的尺寸容纳无限天地,虚实相生、妙极自然,蕴含着“壶中天地”[9]157的生态审美智慧。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注重含蓄、追寻自由、超脱凡尘的精神在石文化中随处可见。
原文:在咫尺园林空间内山无止境、水无尽意、山容水、绵延不尽。
译文:Chinese garden is wonderful for its implicitness, for the way in which adjoining rock and water can evoke endless contemplation.
中国园林中山水相依,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山水配合得当,能营造出一个令欣赏者回味无穷的意境。山与水相辅相成,山势起伏与水流弯曲营造出或隐或显的含蓄之美,而山石的巍峨与水体的灵秀又构成阴阳和谐之美。“在咫尺园林空间内山无止境、水无尽意”意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而隐藏其中的中国文人精神正是含蓄[12],
山水若隐若现,给人以无穷之感,在翻译时直接点出“implicitness ”,力求将原文蕴含的精神生态重现于译语文本。若只进行字面翻译,注重“显露”文化的译语读者很难看出这种精神生态。同时,译文中将句式处理为“结论+事实”的结构,符合译语表达习惯,逻辑严密,先提出含蓄的重要性,其后紧跟“adjoining rock and water can evoke endless contemplation ”,表示山水相依带给游人无尽体悟的意
境,正是出于造园家对含蓄的重视。
3结语
中国园林石头艺术蕴含清秀之美、灵动之美、崇高之美、含蓄之美等多元生态内涵。笔者在生态诗学的三层生态视阈下,结合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对园林石头艺术进行了翻译实践尝试与译后反思。园林石头艺术堪称中国独特审美世界的“活化石”,向世界传达中国园林石头艺术之美具有时代意义与生态价值。翻译园林文本时,需对园林艺术进行审美挖掘与思考,将园林还原为一个充满“生生之美”的独特生命体,进而采取适切、灵活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确保其生态美学内涵较完美plum blossom
2021年第2期 Vol.43/201
49
地移植到译入语土壤中,并获得新的生命力。
中国园林之美,美在文化质地,美在精神指纹,美在生态平衡。中国园林艺术与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具有精神通约性,包蕴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基质。以中国园林文化外译为民族文化传播
弘扬的抓手,既拓宽了园林艺术译介与研究视野,对传统优良文化传承有一定促进意义,也为向世界传达民族独特的生态智慧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代迅. 走向生态诗学:中国现代诗学一个可能的突破方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28-30.
[2]赵光旭. 生态批评的三次“浪潮”及“生态诗学”的现象学建构问题[J]. 外国文学,2012(3):141-143.
[3]安怀起. 中国园林艺术[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朱琳烨,包庆德. 生态学:开启生物与环境之间内在深层关联——纪念生态学创始人恩斯特·海克尔逝世100周年[J]. 鄱阳湖学刊,2019(6):44-
52+126.
[5]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9.[6] 边立红,刘果. 生态诗学视阈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英译比较[J]. 赤子(上中旬),2016(18):36-37.
[7] 金学智. 苏州园林[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8]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7.[9] 王毅. 中国园林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0] 余谋昌. 中国古代哲学是生态哲学[J]. 鄱阳湖学刊,2016(5):11-15.
[11]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2-133.[12] 陈从周. 说园[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5.
作者简介:
贾芝洁/1988年生/女/山西临汾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月12日,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工作总结大会在广州西关荔湾湖公园的广府茶文化博物馆召开。应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年会仅管理层及部分与会代出席,专委会专家组顾问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郑永泰先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李志伟校长及广府茶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冼兆芬先生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
会议由专委会秘书长何庆鸿主持。首先由谢荣耀主任委员作2020年度的工作总结汇报,内容包括成功举办了第二期农业职业经理人盆景培训班,积极参与了教学科研项目及相关活动,成立了专委会盆景科研
专家组等;并对2021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上,广东园林学会领导对专委会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主要是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了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投入力度;加强了与岭南盆景以外的其他盆景艺术流派的联系和交流;加强了盆景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使盆景教育职业化、专
业化;加强了与珠三角、大湾区及以外地区盆景组织的联系、交流和指导帮助。同时希望今后要加强对“如何使盆景走进千家万户”的研究和知识普及力度。
随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罗泽榕教授作了《黄杨盆景产业化》及《盆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两场岭南盆景相关专题报告,并建议委员们以此扩展盆景产业的相关研究,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的推进。
会议结束后,会方还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广府茶文化博物馆,增进了大家对盆景与茶文化交融的认识。
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  供稿
《广东园林》编辑部  整理
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工作总结大会成功召开
简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