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第一节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一、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及其划分方法
划分中国干湿地区的指标目前主要是干燥度指标和年降水量指标。
(一)干燥度指标
采用这种指标划分的,有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和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其划分的方法见表。
几种不同区划划分干湿地区的干燥度指标
干湿情况
干燥度/K
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科学院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中央气象局
中国气候区划
干旱
4.00
2.00
3.50
2.00
半干旱
1.50~4.0(或1.20~4.00
1.50~2.00
1.50~3.49
1.50~1.99
半湿润
1.00~1.50(或1.00~1.200
1.00~1.50
1.00~1.49
1.00~1.49
湿润
1.00
1.00
1.00
0.99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进行三级区划,第一级气候地区划分从北到南以气候带为依据,从东到西以干燥度划分。第二级气候区划分,结合各区情况,甘蒙、甘新、华北三个地区重点考虑年、季干燥A度。第二级划分视各地情况适当运用年、季干燥度,年降水量、降水日等因素。这个区划以K≥4.00为干旱,K在1.50一4.00或1.20一4.00之间为半干旱,我国干旱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从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张家口到榆林、兰州、阿坝、昌都、拉萨,由东北针贯西南,干旱与半干旱的界限大致是自内蒙古的海流图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柴旦、玉树、倾多、拉萨、日喀则至噶尔昆沙一线。
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在第二(气候大区)和三级(气候区划)中,分别采用年、季干燥度指标。因干燥度标准与划分方法的不同,此区划划分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大致为:东自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州,向西南经承德、太行山、运城,再折向西北,经洛川、兰州、酒泉、敦煌、和田至喀什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青藏高原气候区域除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外,也属于这个范围。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干湿情况,以干燥度为主要参考指标,划分出第一级(自然地区)范围大致自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十八盘梁、石家庄、阿坝、昌都、倾多
一线的西北地区。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大致是从包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折向大柴旦、格尔木经唐古拉山口转向黑河、鄯善一带。
(二)年降水量指标
以这种指标进行大范围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及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其划分的主要指标如表1-7。
1-7不同干湿划分的年降水量标准/mm
干湿划分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湿润
250
400
100
400
500
<250
250~400
400~750
>750
“中国自然区划”以400mm年降水等值线将我国划分为干旱和湿润两部分,在划分三大自然区域时,划出了西北干旱区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9.8%。“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100mm等降水量线为指标,划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和“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分别都以400mm和250mm降水量线作为划分干湿区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指标,其中干旱、半干旱面积分别占30.8%、19.2%,合计占国土面积的50%。
从以上不同的划分可以看出:①因划分指标的不同,或同一指标具体标准的不同,或因再分级中运用的方法不同,划出的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也就不同;②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尽管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划分,但是从大的范围看,还是比较一致的。即无论以干燥度K=l.5还是以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划分,中国干旱地区的面积都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0%以上。如果加上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区的交错地带,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更大。
二、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即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干湿气候的分界线。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
第二节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一、中国旱农地区分布
中国旱农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带。地理坐标位置大致是东经73°50′-135°05′,北纬33°20′-53°30′之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或部分范围,供966个县(市)。土地总面积为54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6%,耕地面积0.51亿hm2,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1%,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5%,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2%。分布广,类型多。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旱农生产,将北方旱地农业类型进行分区,分为4个一级区和57个二级区。
二、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指标
(一)一级类型区的分类指标和命名 
一级类型区以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作为区划的主导指标。以干燥度为辅助指标。   
水分分布规律是形成不同旱农生产的基本因素。采用年平均降水量作为分区指标,只能说明该地区年降水总量,而多于或少于这个数量的可能性在一般情况下各有一半,即保证率为50%。在受季风影响较大,年降水量变幅较大的旱区,为了稳产高产,就需要年降水量有较大的保证程度,所以采用以80%的保证率作为主导指标。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的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的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的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的盈亏。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的辅助指标。
我国北方地区按80%的保证率,将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区,200—25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偏旱区,250—4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400—500mm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偏旱区,500—600mm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区。在此五个类型中,干旱区因降水量过少而不能实行旱农,半湿润区因降水量较多而不需要实行旱农。因此,旱农的一级类型区实际为三个,即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
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的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的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的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的盈亏。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的辅助指标。干燥度大于3.5为干旱区,3.0—3.49为半干旱偏旱区,1.6—2.99为半干旱区,1.3—1.59为半湿润偏旱区,1.0—1.29为半湿润区。
表19 北方旱地农业类型一级区的指标和特征
表1—9 北方旱地农业类型一级区的指标和特征
区别
主导指标:80%保证率的全年降水量(mm)
辅助指标:干燥度
自然地带
种植业特点
畜牧业特征
林业特征
农业综合特征
作物水分盈亏量(mm)
作物水分反应类型
熟制
牧草产量(青草kg/亩)
饲养方式
载牧量(亩/羊单位)
干旱区
<200
>3.5
荒漠带
<-220
/
一年一熟
20—50
放牧
>50
散生荒漠灌木
以牧为主,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半干旱偏旱区
200—250
3~3.49
半荒漠带
﹣130—-100
极耐旱
一年一熟
50—100
放牧
20—50
散生灌木
以牧为主,旱农分布下限
半干旱区
250—400
1.6~2.99
干草原带
-60—20
耐旱
一年一熟
100—200
放牧—舍饲
10—20
罐丛广泛分布,局部可有乔木林
半农半牧;山地阴坡可以造林,采取抗旱措施,旱农发展潜力大
半湿润偏旱区
400—500
1.3~1.59
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带
20—110
较耐旱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200—300
舍饲—放牧
5—10
灌木林为主,乔木林可成片存在
以农为主,局部地区林牧比重大,季节性干旱,采取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半湿润区
500—600
1.0~1.29
森林—森林草原带
>110
/
一年一熟二年三熟      或
一年两熟
380—500
舍饲
3—5
灌木林和乔木林普遍存在
以农为主,旱情不严重,但复作时需补充灌溉。
(二)二级类型区的划分指标和命名 
二级类型区的划分主要是综合考虑地貌、热量及形成农业干旱的特殊因素(如水土流失、风沙区)和农、林、牧业结构的比例。 
    地貌是形成农业生产类型的主要因素,在旱农地区更为突出。地形起伏直接影响光、热,水的再分配,直接影响旱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作物、畜禽和林木的品种结构,从而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地貌分类指标见表1—10。
表1—10地貌分类特征
类型
相对高度(m)
绝对高度(m)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黄土高原的范围
<100
<200
>200
<200
>500
热量因子对农作物有效利用水分的影响也很明显,相同的降水量,凉温地区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暖温地区。从而在降水量有限的旱农地区对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的结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种植制度、经营方式、草地类型、林木分布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地区中暖温、中温、凉温和寒温地带的分布也十分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旱农类型的分异性。在研究中采取≥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热量的指标(表1-11)。
表1-11  热量分级指标
分级
≥0℃积温(℃)
农业意义
寒温
凉温
中温
暖温
<1500
1500—2500
2500—4000
4000—4800
高寒无农业区,只能种植耐寒性强的牧草。
高寒农业区,一年一熟,可种植喜凉作物,如春麦、马铃薯等,亦可发展林牧。
一年一熟,能种植喜温的玉米、大豆、高粱等。
冬小麦可与夏玉米或夏大豆等,一年两熟。
形成农业干旱的障碍因素(特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干旱类型的特点,成为区分旱农类型的主要指标之一。从中国北方旱区看,主要障碍因素是水土流失和风沙。其区分指标见表1—12。水土流失区保水性能差,坡耕地多,多旱作,在风沙区则作物易受风旱威胁,需借助农田防护林保护或发展牧业。
表1—12旱农障碍因素指标
分类
指标
农业意义
水土流失区
土壤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
地块破碎,沟壑纵横,保水性能差,坡耕地多,多旱作。
风沙区
风沙面积(犯风沙地)占面积的15%以上
地块连片,风蚀沙化严重,牧业比重大,种植业易受风旱威胁,需借助农田防护林保护。
社会经济活动更影响农、林、牧产业结构的分异,使自然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地区形成相异的农、林、牧结构。农林牧结构既可以它们用地结构的比例作分类指标,也可用它们产值的结
构比例作为指标。两者互相联系,但表现不一样。用地结构主要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特征,产值结构则主要表现生产活动的最终经济效果,二者共同构成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这里采用了产值结构比例做为分类指标(表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