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黄土高原的范围第二节 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三节 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四节 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一、 目的意义与任务
土壤侵蚀分区是根据土壤侵蚀类型、成因以及影响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区划单元进行分区。分区的目的意义是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它是研究各分区内土壤侵蚀特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工作。
分区的任务是在详细了解土壤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并考虑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提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二、分区原则
土壤侵蚀分区要反映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和其差异性,要求同一区自然条件、土壤侵蚀类型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区之间则有较大差别。因此分区原则主要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三、土壤侵蚀分区
我国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构成了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条件。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域。根据我国的地貌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如水力、风力等)在较大区域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辛树帜等(1982)将全国分为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即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宁夏、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是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其中风力侵蚀的沙漠及沙地面积达187.6万km2。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分布有现代冰川、高原、高山,是冻融侵蚀为主的另一侵蚀区,其中冻融和冰川侵蚀面积约有125.4万km2(施雅风等,1988)。其余所有山地丘陵地区,则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第三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面积约有179.4万km2。水力侵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和云贵高原6个2级类型区。
第二节 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一、 西北黄土高原(Ⅲ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近60万km2范围内,土壤侵蚀面积43万km2,严重的土壤侵蚀面积达28万km2以上,最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15.6万km2。
关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区,不少科学家(如黄秉维、朱显谟、罗来兴、黄义端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方案,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黄秉维和黄义端等提出的。他们将黄土高原地区可分为3个一级区,25个二级区和10个亚区(表9.1)。依据土壤侵蚀营力、类型、发展趋势以及治理途径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一般采用两级分区,即一级侵蚀区和二级侵蚀区。对于某些范围较大的侵蚀区,因侵蚀情况出现某些较明显的区域分异,按侵蚀类型的组合不同,再分为第三级区(亚区)。
1.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A)
本地区属于长城沿线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东以和林格尔、东胜、榆林一线为界,西至贺兰山,北达阴山山脉。区内多为高平原地形,主要地貌类型有沙丘沙地、湖盆滩地、冲积洪
积平原和土石丘陵山地。
2.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B)
本区大致位于神池、灵武、兴县、绥德、庆阳、固原、定西、东乡一线以北,长城沿线以南的地区,主要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坡陡沟深,地形破碎,长城沿线附近有片沙覆盖。本区属半干旱草原地带,植被稀疏覆盖度低,草地面积不少但不成片,多与农田镶嵌分布,加之撂荒轮垦,草地多被破坏面积缩小。目前植被覆盖度30%~35%,草层低矮草场退化。本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250~450mm左右,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春秋多风,全年大于和等于8级大风日数平均在5~20d左右,局部地区可达27d左右,沙暴日数年均4d以上,有些地方可达15d左右。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水蚀强烈,风蚀亦很显著,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本区划分为7个侵蚀区。
3. 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C)
本地区北接风蚀地区,南界秦岭北坡。地貌类型复杂,有黄土丘陵、黄土塬、河谷平原、土石丘陵与山地,年降水量500~700mm,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较好,属森林、森林草原环境。
森林主要分布于一些山地,如子午岭、黄龙山、关山、吕梁山、太行山及秦岭北坡等地,其余地方多为农地和牧荒地,植被破坏严重。境内地面组成物质除山地有大面积基岩出露外,多为黄土所覆盖,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一般为中壤及重壤土,除个别河滩沙地有风蚀外,全地区主要是水蚀,局部沟壑陡坡伴有重力侵蚀。由于各地地貌及植被等条件不同,土壤侵蚀区域性差异显著。植被较好的山地和次生林区、冲积平原区侵蚀最轻,塬区、盆谷、土石丘陵区居中,黄土丘陵区最严重。根据自然条件和侵蚀情况,可分为12个侵蚀区。
二、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Ⅲ2)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此范围内,除了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这一类型区又可分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1.大兴安岭区
大兴安岭区地势西部和西北部高,东部和南部低,东陡西缓,海拔300~1400m。山地起伏和缓,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和宽阔谷地。本区属寒温带气候夏季短暂,冬季漫长而寒冷。据调
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区总面积8.47万km2,有发生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土地面积7.28万km2,已发生土壤侵蚀面积2.53万km2,占总面积的29.9%,其中强度侵蚀面积379km2,中度侵蚀面积583km2,轻度侵蚀面积24370km2,分别占已侵蚀面积1.5%、2.3%和96.2%,主要侵蚀形式有砂砾化面蚀、细沟和沟状侵蚀、河沟侵蚀、崩塌、泻溜、冻融侵蚀等(刘运河,1992)。
2.小兴安岭区
小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总面积11.5万km2,东南—西北走向,海拔250~1000m左右,山体广阔,坡度平缓,低山丘陵占85.3%,山前台地占12%,河谷冲积平原占2.7%。多年平均降水量523mm,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因山地丘陵多,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程度很大,洪涝灾害频繁,伊春林区,80年代以来就发生水灾6次,其中1985年发生大面积山洪,15个区(局)无一幸免,伊春市区过水面积达6km2,最深处积水3.2m。据1985年调查,小兴安岭区土壤侵蚀面积为248.09万hm2,占本区总面积的21.55%,其中耕地土壤侵蚀面积125.09万km2,荒地侵蚀面积2.11万hm2,林地侵蚀面积120.89万hm2。土壤侵蚀在坡耕地以细沟侵蚀为主,植被稀少的荒地以鳞片状侵蚀为主,林木采伐区集材道以沟蚀为主,河沟沿岸崩塌严重(刘运河,1995)。
3. 低山丘陵区
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南部的汤旺河、完达山西侧的倭肯河上游,牡丹江、张广才岭西部的蚂蚁河、阿什河、拉林河等流域,吉林东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也属本区范围。这一带开垦已有百年,垦殖指数在20%左右,其中大于10°的坡地不少。加之降雨量较大,故有很大的侵蚀危险性。但这些地区天然次生林较多,植被覆盖率亦较高,面蚀与沟蚀为轻度和中度,局部地方侵蚀较严重。例如牡丹江地区,原来的山地暗棕森林土厚度50cm以上,经侵蚀后,逐步变为中层和薄层土壤。表土年流失厚度0.5cm左右,年流失量3000~5000t/km2。
4.漫岗丘陵区
本区为小兴安岭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具有较缓的波状起伏地形。海拔一般为180~300m,相对高差为10~40m,丘陵与山地界线明显。这一带原来是繁茂的草甸草原,近五六十年来进行开垦,垦殖指数达70%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大,分布于20多个县,为我国东北黑土侵蚀有代表性的类型。其中嫩江支流乌裕尔河、雅鲁河和松花江支流呼兰河等流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三、北方山地丘陵区(Ⅲ3)
本区是指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范围内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这一类型区的地形特点是山地丘陵都以居高临下之势环抱平原,如华北平原周围,北有燕山,西接太行山,南有秦岭余脉成一弧形,屏障着这一大平原。从高山—低山—丘陵(垄岗)—谷地(盆地)—平原呈梯级状分布,如豫西北太行山区,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中山海拔一般为1000~1500m,低山、丘陵为400~800m,林县盆地为300m左右。
四、南方山地丘陵区(Ⅲ4)
本类型区大致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东南直抵海域,包括台湾、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各河流的中、上游山地丘陵。
南方山地丘陵区温暖多雨,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地面植被覆盖好,雨量丰沛,年降水量达1000~2000mm,且多暴雨,最大日雨量超过150mm,1h最大雨量超过30mm,因而地面径流较大,年径流深在500mm以上,最大达1800mm,径流系数为40%~70%,侵蚀力强。加之炎热高温风化作用强烈,地面花岗岩、紫砂页岩及红土又极易破碎。因此,在植
被遭到破坏的浅山、丘陵岗地,土壤侵蚀相当严重。由于土壤、母质及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同,本区内又有以下的不同类型。
五、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Ⅲ5)
四川盆地大致在北以广元,南以叙永,西以雅安,东以奉节为4个顶点连成的一个菱形地区内,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其余部分为丘陵。盆地四周为大凉山、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等山脉所围绕。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山区因与本区山体相连,特点相似,可附于本区。整个四川盆地,平坝仅占7%,丘陵约占52%,低山约占41%。丘陵分为浅丘与深丘两类。浅丘地区平坝被丘陵所分割,深丘地区平坝变得相当狭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mm左右,但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集中,多暴雨,径流丰沛,径流系数为40%~50%,因而侵蚀强烈。由于盆地中多紫砂页岩,土壤呈现红。大量的深丘和浅山部分遭到不合理开垦,植被受到明显破坏,地面缺乏植被覆盖的山地、丘陵,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年侵蚀模数达1000~5000t/km2。盆地内紫砂页岩丘陵的一般侵蚀特征与南方山地丘陵区基本相同。
六、云贵高原及其山地丘陵区(Ⅲ6)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下游山区的自然状况和土壤侵蚀特点与本区相近,可附于本区内。高原西部横断山脉 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山与峡谷相间,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由此造成的自然地带的错综配置与垂直分布,幽谷底部是热带,山岭顶部是寒温带以至寒带,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沿着山脊,高寒的景往南伸。沿着峡谷,温热的景往北伸。
第三节 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一、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Ⅰ1)
本区系指东北平原西部及黄淮海平原中部(以豫东为主)片状分布的沙漠化土地而言,其特点是风蚀沙漠化土地零星分布,面积不大。由于所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在不继续破坏其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有逆转的可能性。
二、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风蚀沙漠化发展区(Ⅰ2)
本区包括贺兰山以东,白城、康平一线以西,彰武、多伦、商都、横山、景泰一线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其特点为风蚀沙漠化土地分布比较集中,水分植被条件稍好,尚可适
度利用,但若过度干预,沙漠化很容易发生和发展。沙漠化各阶段(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强烈发展的和严重的沙漠化)阶段都有分布,且仍有发展的趋势。因脆弱的生态平衡,自我逆转过程较慢,并且有反复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