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简介
1.解题
“童心”就是真心、真实的思想感情,指的是未经社会意识濡染的赤子之心,这里指与虚伪的假
道学队里的天然之性。
2.李贽(1527一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主要生活和活动时期是嘉靖到万历年间,正是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他26岁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20年小官,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道学家多所揭露,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 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二、文化背景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朱子学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
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颁定,一方面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表明程朱理学开始走向衰落。顾炎武说:“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日知录》卷十八)《大全》以抄袭前人(尤其是程朱)为主,这正是加强思想统一的需要。
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的提倡,一时间在思想界所向披靡,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特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李贽自己曾说:“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他的这种性格,也许与他的家庭信仰伊斯兰教有关,但也与他后来的经历不相违异。李贽是明代思想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他的思想体现了传统观念压抑下知识分子要求返归
本真自我,还人性以自由的时代潮流。他的思想中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自由与社会束缚的矛盾。他的思想是面向社会下层民众生活,不尚空谈心性的泰州学派基本精神在明代后期社会背景下发展的结果。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先生,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这些都显示出他突破旧有规范,突出个体原则的意图。他的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
李贽去世以后,他的著作屡遭禁毁,但书愈禁而名愈高。他的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明末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代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文学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同时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与李贽交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也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三、疏通文意,自主赏析。
(一)研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1.重点字词
龙洞山农叙《西厢》 知者勿谓我 若以童心为不可
绝假纯真 若失却童心 人而非真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在阐述“童心”概念时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二)研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1.重点字词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日以益广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而务欲以掩之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 见而为政事
2.作者认为,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作者既认为“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又说“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意即要读书,两者是否矛盾?怎样理解?
(三)研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重点字词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 盖其人既假 矮人何辩也 无一样创制体格
诗何必古《选》 变而为近体 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
为今之举子业 更说什么六经 自文
2.本段从文学创作角度批判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理学,十八个“假”字批判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恶习?
3.发自纯真童心的创作又是怎样的?在与前文批判的对比中突出了什么?
(四)研读第四段,思考问题:
1.重点字词
过为褒崇之词 迂阔门徒 懵懂弟子 笔之于书
决定目之为经矣 有为而发 因病发药 方难定执
遽 道学之口实 假人之渊薮也 断断乎
2.本段似乎否定了儒家经典的价值和地位,怎样理解?
四.课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贽( ) 褒崇( ) 遽失( ) 懵懂( )
障( ) 渊薮( ) 根柢( ) 湮灭( )
2、通假字
龙洞山农叙《西厢》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矮人何辩也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3、词类活用
龙洞山农叙《西厢》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4、古今异义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矮人何辩也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与朱元思书教案
5.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1)遽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2)若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若入前为寿
曾不若孀妻弱子
(3)绝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大声发于水上,如钟鼓不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为妙绝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盖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出大如车盖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
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
盖亦反其本矣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以
若以童心为不可
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
以假事与假人道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童子者,人之初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倒装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