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一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
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
    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来源:学科网]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三
    一、新课导入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
    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
    二、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1)被 楚受辱( 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地(“”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 。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 。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 ,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 。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恨私心有所不尽
    (私心: 。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 。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7)下流多谤议
    (下流: 。今指卑鄙龌龊)
    (8)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 。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一词多义
    师
    若望仆不相师( ,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
    或师焉,或否焉( ,动词)
    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
    表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动词)
    使人先表雍水( ,动词)
    厥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连词)
    思厥先祖父( ,代词)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转折连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表判断的副词)
    倾
    权倾五伯( ,动词)
    对此欲倒东南倾( ,动词)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2)被动句
    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③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3)固定结构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
    全文结构(略)
    五、重点研讨
    司马迁在遭受人生的奇耻大辱之后,他踽踽独行,忍受着耻辱的煎熬、世人的白眼,为了那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著作,他,背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灵与肉的考验,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于困厄中喊出了超越时代的呼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你结合自己对于司马迁的理解,评述一下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是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之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1.继承父志。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亲遗命,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于是决定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2.司马迁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
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
    3.明圣盛德。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以及前的历史作个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这是润鸿业自觉举动。
    六、片段品读
    请你尝试品析“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思垂空文以自见”段的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一口气列出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他的用意是什么?你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吗?
    “诗可以怨”“愤怒出诗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痛苦心灵的结晶。饱经苦难折磨的作家在痛苦后重生,在烈火中涅磐。因而有了理性的思索,深沉的思考。
    七、语言评析
    1.句式错落之美
    句式参差,长句短句结合,整句与散句搭配,使全文呈现出一种摇曳之美。
    2.情理交融之美
    司马迁以一般人对生命的看法衬托出自己的追求。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出口,这是对
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
    3.至情至性之美
    当言及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4.气势磅礴之美
    作者善于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信中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甚至竟有一连用十句的,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了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酣畅淋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5.结构严密之美
    全文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写得反复曲折,条理十分清楚。作者从任安来信中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然后一直围绕这条中心线索加以陈述,始终不离答书的旨意,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作者历叙自己所受的耻辱之深,写出自己的必死之心,但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决心向圣者先贤学习,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这才苟活于世,根本无心“推贤进士”,
最后一段,重申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