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志趣;
3.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作特。
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解读文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请大家齐读文题。(学生齐读文题)
师:我想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文题是什么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对!这是吴均写给好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但是遗憾的是年代太久,信的全文已经散佚了,现在保留的只是断章残篇,但这断章残篇却也至善至美,下面我们来赏读课文。
(二)出示目标;分层读文:
1.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言词汇;
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志趣;
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作特。
2.提出要求,初读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师:诗文如果不朗诵,它就失去了生命,让我们大声朗读,赋予她以生命。朗读的同时注意注意屏幕上深红(柯,见,窥,转)字的读音和玫红字(邈,鸢,戾,世务)的形体。
(学生朗读,完成任务;老师指名朗读,逐步检查、落实)
3.再读疏通,初步感知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红字(净,东西,甚,奔,夹,上,轩邈,)词的含义。
(生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词语,疏通课文;师检查,落实;鼓励学生问难质疑,组织学生集思广益,温故知新,解决疑难)
4.再三读文,深入理解
(1)总览山水:
师:古人云:读书贵有疑,“疑”是获得新知的先导。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将阅读本文后产生的疑问整理到问题清单上再提交个我,我将大家提交的问题进行了整理、鉴别、比较、筛选、排序,一一投在了屏幕上。我们根据文章的顺序逐一解答。(师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穿插问题一:天和山为什么是同一种颜?(境由心生,天、山、心浑然一体,澄澈明净)
穿插问题二:“从流飘荡”能否改为“从流漂移”?(“荡”比“移”更显闲适和随性)
穿插问题三:课文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课后文为什么先
写水,再写山呢?
(生思索、讨论;莫可名状)
师卖关子:时机未到,天机不可泄露,此处存疑!?
(2)欣赏异水:
师:我们先来欣赏富春江的水,富春江的水什么样?(引导读文)
穿插问题四:“千丈见底”会不会让人感到极不真实?千丈之遥
即使没有水也不一定看得清楚,更何况有水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里应该是突出水的两个特点吧?千丈见底
应该是夸张的写法!
师小结:同学们能见仁见智,畅所欲言,老师很欣慰,提问这个
问题的学生很有杜甫的现实主义风骨,却少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调。“白发三千丈”只是为了突出白头发长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仅是为了突出桃花潭深吗?所以“千丈见底”是突出“千丈”吗?
穿插问题五:“急湍甚箭”却又能“猛浪若奔”,这不矛盾吗?(学生不得其解,抓耳挠腮)
师提示:大家有没有意识到第一段有个句子:“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何谓“一百许里”?对,一百多里。在这一百多里的
水程,地势总是一成不变吗?这就是了,地形多样,地势多变,
水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缓处自然“水皆
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时必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领略奇山:
师:欣赏完富春江的水,我们再来领略富春山的山光。山奇在哪里?作者在描写过程中不光有形有,还有声有态,请反复读文,品滋杂味。
(引导朗读课文第三段,并从形、、声、态等描写领略山之奇)穿插问题六:为什么是“寒”树?
生:这说明让人看了产生寒意。
师:寒意?这和本段作者描绘其它景物时所折射的心境一致吗?(举例:好鸟相鸣;蝉千转不穷等突出欣欣向荣之况……进而引导关注注释:树绿而密,意识到“寒”字突出林密的特点,而并非心境凄寒。)
(4)体味心境:
(回顾景物描写内容,联系当时写作背景,体味作者复杂心境)师:美好的自然景物总能净化人的心灵:看,当仰望“风烟俱静,天山共”,作者内心是澄澈明静的;当体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感到的是惬意闲适;当聆听“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作者倍感欢欣愉悦;当“望峰窥谷”,触景生情,作者规劝友人淡泊名利。
师:回扣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先写“异水”再写“奇山”?因为通过“奇山”景致的描写更容易把握作者的心境,更全面把握作者的心境。
5.品味语言,学习特
师:当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千万次的问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别同学却跳出了三界外,对文章的写作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穿插问题七: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结合课文例句,讲解骈文知识,形成初步印象。)
(三)趁热打铁,学以致用: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景物的写法,还了解了骈文的相关知识,下面让我们趁热打铁,做一个小游戏。
(男女分组,完成填空和填词练习)
1.男生完成填空练习:
复前行,山水,鸟花,杨柳,桃梅。望
云如,视草如。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
红轮,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2.女生完成填词练习:
村日霞,
烟树鸦,
一点飞鸿影下。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