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个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实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所以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不过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所以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实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预习检测:
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1)曹刿( )(2)又何间( )焉(3)肉食者鄙( )
(4)弗( )敢加也 (5)小惠未徧( )(6) 小信未孚( )
(7)公与之乘( )(8) 战于长勺(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11)彼竭( )我盈( )(12)望其旗靡( )
三、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
后的200多年间的很多史料。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
(二)理解文意:用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翻译课文内容。(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温馨提示:能够向工具书求助,能够向同桌求助,还能够向老师求助。
(三)研读文章:齐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水平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个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能够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理解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能够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能够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理解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理解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准确的战略思想。
(四)听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1)在这个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准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准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五)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三段中曹刿的两句话分别和第二段中的哪两句话互相照应?
2.曹刿当时在战场上为什么没有给鲁庄公解释取胜的原因,而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才细说?
(六)快速的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能够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
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实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个仗能不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
(七)评人物
分角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我眼中的庄公:
1、鄙。
2、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4、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5、赞鲁庄公善于不耻下问,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曹刿请教,学习如何把握战争的规律。
我眼中的曹刿: 远谋
1、政治上深谋远虑,懂得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2、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懂得把握战机。
(八)学写法: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2.以简短的对话,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九)明主旨:
曹论战
本文以( )为主,( )为辅,通过他们关于( )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即在政治上要( ),作战中要(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课外拓展:战争文化
知识抢答:
1.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请你说出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3.请你说出两句描写战争的古诗。
六、当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翻译以下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3.你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存有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水平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升。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水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 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用各种方式读课文,研读课文内容。3、第三环节:评人物,学写法,明主旨,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第二环节: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课文,研读课文内容,意在扎扎实实地实行文言文教学。我认为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三环节:评人物,学写法,悟主旨,让学生在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实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
典型文言语言现象的剖析,都应该在这个阶段完成,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应该是这个阶段重要的教学方法。第四环节:课后拓展,除了课堂教学上要注意,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作用,有计划地让学生积累知识,综合使用,让它们围绕课堂知识讲授的中心,在思想和理解上作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继承与发扬古代文化精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