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一)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译文】: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
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参考答案:
(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
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
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 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二)参考答案
1.(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三)
[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
(3)臣之妻臣(      )      (4)今齐地千里(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曹论战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三)参考答案:
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故克之  故逐之  设喻(类比)  王之蔽甚矣 
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四)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
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
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