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教案课时分配表
了解美的基础知识第课
1
课题了解美的基础知识
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美的本质和特点
(2)熟悉美的表现形式
素质目标:
了解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美的本质、特点和表现形式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美得本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新课预热(5 min)→互动导入(5 min)→传授新知(23 min)→课堂讨论(10 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0 min)→课堂讨论(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2 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
组织纪律性,掌
握学生的出勤
情况
新课预热(5 min)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讲述项目导读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审美
素养,而且能让我们遨游在美的海洋中,聆听那幽远缥缈的天籁之音,品味那如梦如幻的舞台
人生,观赏那笔简意繁的山水之作……从而使我们领悟人生的真谛,点亮人生的光芒。
通过新课预
热,与学生互相
熟悉,并让学生
了解这门课的
大致内容和考
核要求
互动导入(5 min)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诗《钱塘湖春行》,并提出问题: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学生】思考、主动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较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西湖的景再美,也会有不尽如人意
之处,但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发现美,更善于观察美、
欣赏美。
通过互动导
入,引导学生思
考,调动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
传授新知(23 min)【教师】引入新知,讲解美的基础知识
一、美的本质
通过理论讲
解和课堂互动
等教学方式,让
1第课了解美的基础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美的?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讲解新知
美是指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客观事物是人们产生美感的基础。人们不自觉地被客观事物唤起了美感,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感染。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傲立枝头的梅花”和“苍翠挺拔的竹子”(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通过观看梅花和竹子,你能联想到哪些精神品质?
☞【学生】聆听、观看、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当人们看到傲立枝头的梅花时,便会想到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当人们看到苍翠挺拔的竹子时,便会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
积极性是人们区分事物美与丑的根本标准。
现实生活中,美时时都有,处处都有。我们可以徜徉其中,不断认识审美规律,去观察美、聆听美、发现美……当然,美在艺术领域中更为精彩。艺术家们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绘画、
书法、诗词、影视等艺术形式,把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展示出来,构成了五光十、万紫千红
的“美的世界”。
☞【释疑解惑】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不同形态。艺术是对美进行反映的一种文化样式,艺术具有审美性,但
并不是说所有美的事物都是艺术。只有将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再创造才能构成艺
术,没有经过加工和再创造的自然美和社会美都不能称为艺术。
钱塘湖春行教案二、美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
你认为美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讲解新知
(一)形象性
美体现在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中。无论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借助由声、光、、线、形等要素所构成的感性形象表现出来的。因此,美具有形象性。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桂林山水”(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桂林山水的美是如何呈现的?
☞【学生】聆听、观看、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桂林山水的美是通过由青山、秀水等自然元素构成的感性形象呈现出来的。
(二)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能够以情感人,并使人们感到愉悦,或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华彩流光】古琴曲《高山流水》
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内容和曲名源自《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因为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典故而为人们熟知,也因为优美的旋律、深远的意境而受人们喜爱。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特点
了解美的基础知识第课
1
……(详见教材)
(三)认同性
虽然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美的具体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美还是具有
普遍的社会文化认同性的。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园林”(详见教材),让学生体会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
度统一,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园林风格
(四)时空性
任何美的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所以美具有时空性。美的时空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方面。另外,美有时只出现在特定的时空中。
(五)创造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不断提高,美在人们生活中不断被创造、优化和完善。
美的创造性是人们不断实践的结果,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美的规律重新创造自然美、社会
美和艺术美。
……(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课堂讨论(10 min)
【教师】组织学生扫码播放视频“天地有大美”并阅读“中华服饰的创新性发展”(详见
教材),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哪些成就?这其中包含怎样的美?
【学生】聆听、结组、思考、讨论、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通过课堂讨
论,加深学生对
美的理解
第二节课
问题导入(5 min)【教师】提出问题:
美是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的呢?
【学生】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用问题导入,
让学生主动探
究美的表现形
式,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传授新知(20 min)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新知,引入美的表现形式相关内容
三、美的表现形式
(一)视觉形象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卢沟桥的狮子”(详见教材),并讲解新知
视觉形象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也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可视性、直观性是视
觉形象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直观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美
的。
(二)真实情境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的山”“热闹场景”(详见教材),并讲解新知
真实情境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场景。
远处的山、和煦的晨光、清澈的溪流等是自然美的表现形式,能让人感到豁然开朗、轻松
愉快;生活中的热闹场景是社会美的表现形式,能让人感到幸福、快乐。
通过理论讲
解和课堂互动
等方式,让学生
了解美的表现
形式
1第课了解美的基础知识
(三)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人的一种情感符号,是艺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以客观事物为依托,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客观事物一定的精神内涵,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个文化意象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式建筑中的圆拱门”(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说一说圆拱门有哪些内涵?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圆”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符号,它寄托着人们对圆满、团圆的美好期望。在设计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中式圆的运用,使作品展现出含蓄、古典的中式风情。
(四)感官知觉
感官知觉是人们通过品尝、触摸、聆听等亲身体验获得的,它是香甜之美、舒适之美、快意之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品尝水果感受到甜美,春风拂面感受到凉爽,触摸棉被感受到
柔软和温暖等。
(五)心理感受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详见教材),并讲解新知
心理感受是情感美的表现形式。心理感受既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也可以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获得。
例如,朋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会被这种雪中送炭的友情感动;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们会被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感动。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课堂讨论(15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谈一谈你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同时,列
举几样你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并谈谈你对美的理解。
【学生】聆听、思考、结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并评价各组的回答
通过课堂讨
论,使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并加
深对美的理解
课堂小结(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美的本质、特点和表现形式。希望大家在课下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能
够理解美的内涵,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
巩固印象
作业布置(2 min)【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在课下搜集你认为美的事物,并与同学分享,并说一说这些事物美在哪里。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通过课后作
业复习巩固学
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不错,学生与教师有了初步了解,且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所学知识。但是由于本课理论知识较多,部分学生存在走神现象,以后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