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木扁担轻又轻呃, 我挑担茶叶出洞喔庭 《挑担茶叶上北京》,这是首人们在一个时期几乎天天都能在收音机里听到的经典旋律,也许90后的孩子们不知道它的歌名,它的影响也淡淡远去,但在中年和老年人的心里,它曾代表着家乡人民以及全国人民对主席的热爱,代表着那一带人民炽热的情感。
高也 当《广播歌选》记者再次整理这首经典歌曲时,有幸到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的首唱方应暄和创作者、人称“湖南音乐之父”的白诚仁。聆听老人为我们拾起的那片片回忆……
考试注意事项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敬仰的年代,那是一个为时代奉献青春和激情的年代。
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
一句话――白诚仁来到的故乡
1955年,白诚仁从东北鲁艺毕业。湖南缺乏专业的音乐人才,文化部让鲁艺派人去支援。
时任鲁艺院长的李劫夫白诚仁谈话,表达了这个意思:
“在东北吃了这么多年的高粱米、苞米碴,你是四川人,湖南和你家乡一样,有辣子吃,有大米吃,而且那里的少数民族音乐非常丰富,你应该扎根在那里,把主席家乡的音乐开发出来。”
院长的一席话,让本想留校任教的白诚仁来到了湖南。他觉得到的家乡工作是一个很光荣的任务,于是就义无反顾地到湖南省歌舞团报到。
白诚仁:到了湖南,我便开始了采风工作,可以说,我几乎爬遍了湘西南地区的每一座山,走过了每一个村寨,记录了大量的民歌素材。采风回来,一种急切的创作欲望在我心中燃烧着,一定要创作一首家乡的歌曲。
难波 采风是白诚仁来到湖南后的第一项工作。他整整用了5年的时间深入到民间,到最艰苦的地方搜集民歌素材。也正是这5年,白诚仁的脑子里装满了湖南民歌的优美旋律。
1960年,被分配到湖南的广东籍创作员叶蔚林与白诚仁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想创作一首家乡的歌。当白诚仁拿到叶蔚林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立刻产生了强烈
瑶五行的共鸣。
白诚仁:“这正是我想要的词啊!歌词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我,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就完成了旋律的创作。”
《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主旋律取材于城步苗族山歌《哩啦哩》,但《哩啦哩》只有6个音,音域不够宽,不利于歌舞团专业演员的表演发挥。于是,白诚仁又借助另一首山歌《贺郎歌》的调式特点来拓宽音域。“湘江边上种茶人”挑着茶叶上北京,一路之上的情景展现和喜悦心情的表达,这部分的旋律白诚仁是非常顺畅的就创作出来的。但是最后一句“的故乡人呦”却让他费了很大功夫。
正当白诚仁犯难的时候,一件他曾亲历的事出现在脑海中,1959年,他去韶山采风,在旧居前看到一位老人在唱高腔山歌,很多人在围观,可是老人依然旁若无人地动情地唱着。唱完后推着独轮车走了。白诚仁跟着他,一路之上与他逗趣,希望他能再唱一遍刚才那曲高腔山歌。老人始终没有答应。过后,白诚仁想,老人家为什么只在家门前唱呢?因为他的生活变好了,有一肚子的话要讲给听,可是又见不到,于是就到的家门口来唱,就等于见到了。正是这个情景,让白诚仁不再困惑。
白诚仁:“我从中得到了启发,不再把自己困在那些扩大、移位等作曲技法上,仍然就地取材,借鉴韶山和衡山山歌的调式把将结尾的一句“的故乡人呦”的旋律谱出来。
一封信――方应暄为代笔
还是1960年,总政歌舞团到湖南采风,独唱演员方应暄结识了白诚仁,也看到了他刚刚创作完成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方应暄觉得这首歌太好了,想演唱这首歌,于是与白诚仁商量。临回北京前,白诚仁嘱咐方应暄:“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这首歌唱给听。”
方应膻:我第一次看到《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时候,尽管我不是湖南人,却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好像我就是湖南人一样。所以,我一定要唱这首歌。而且要把它唱给听。
全部资本化比率 回到北京不久,总政歌舞团的单项演出队要到中南海给演出,方应暄记得白诚仁的
嘱托,他这首歌唱给了听。演出结束,走上前来。“我一定要和说几句话。”方应暄快步走到面前。伸出手握住白诚仁,说:“这首歌很好听,你唱的很好。”方应暄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激动地说:“主席,我刚从您的家乡回来,家乡人民都十分想念您,他们写了这首歌,让我把它带回北京唱给您听。”听后高兴地说:“那我也托你帮我办件事,写一封信给我的老乡们,说我也想念他们,感谢他们。”
当晚方应暄彻夜未眠,回家连夜为代笔写信,他要把这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白诚仁。
方应暄:记得在信的结尾,我和白诚仁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从来都不熬夜的人,但这封信我一定要连夜写完,因为这是托我代笔的信,而且这封信对你来说太重要了……
一首歌――贯穿他一生的艺术生涯
何纪光,有着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的美誉。曾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歌舞团团长等职,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被中国唱片总公司列入《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何纪光专辑》,向国内外出版发行。《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何纪光的成名曲,也因为他的演唱,这首歌才被大众所熟知。
白诚仁是这样评价他的学生何纪光的演唱:
《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到了何纪光这儿,其实已经是第5唱了,但他对这首歌的演绎是无可挑剔的,他特有的“高腔山歌”韵味的运用将这首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段师徒二人同台为演出的经历更是让白诚仁记忆犹新。那是在1960年的冬天,回到长沙,湖南省歌舞团给表演节目。白诚仁将一曲韶山山歌改编成二重唱,他和何纪光一同演唱。刚唱完,就从座位上起身向他们走来,两人顿时激动得不知所措,还是在团长的提醒下,他们才迎上前与握手。连连说:“唱得好,唱得好。”白诚仁和何纪光激动得哽咽了……
1962年,何纪光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王品素教授。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何纪光将中国民族民间的唱法和欧洲传统唱法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自己的唱法: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戏曲、民歌的传统唱法,又不同于美声唱法的具有中国气派和独特风格的“新型半声唱法”。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他第一次运用这种唱法演唱了《挑担茶叶上北京》,顿时轰动了全国。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推荐播放湖南5首歌曲,有3首是何纪光演唱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