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摘要: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当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在本文中,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点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教科书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它具有灵活性,教材往往用短短几行字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储存更多的史料信息。如果单纯通过文本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育目的,为此,课本中还设置了大量的历史资源与历史故事。基于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较高,并希望把自身的主观意志融合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所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意志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知识点的僵化掌握与消化,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降低,许多学生也无法深入到历史课堂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投入得越少,教学效果就越差。
(二)知识以点的形式呈现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单一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相关性指导较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对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最终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强调知识而忽视实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仅重视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活动体验。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应当以学生具体的实际行动经验为基础,而课堂教学活动则
应当使学生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开展。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是把大量的历史理论知识整合在课堂中,以跟上时代的进步,学生接触知识的时间有限,教学活动往往无法高效进行。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坚持历史故事真实性原则
顾名思义,历史故事真实性是指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真实事迹。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时,首先要贯彻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教师既不能因过度追求教学效果而歪曲历史叙事内容,也不能任意虚构和撰写历史故事,其所引述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合乎历史史实。唯有保持历史故事的真实感,并按照课堂实际情况选用历史故事,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切实达到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二)保持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原则
中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和历史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国的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文化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使他们体验中国历史的魅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因此,教师在选择历史文化故事时,应在严格把握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生动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在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语气语调,生动形象地介绍中国的历史故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历史文化课中来。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
(三)用历史故事把抽象的历史常识形象化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事实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某些差异,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有效地掌握历史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文化叙事的方法,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化,让学生掌握历史故事中的知识点,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点的消化。
(四)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历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
初中生大多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传统历史课堂比较单调,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心,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把历史故事带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改善这种现状,进一步充实历史课堂的内涵,完善历史课堂结构,学生也能够借助这些历史故事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具有针对性,并与教材内容相关。例如,在学习《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时,由于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社会历史人物形象和重大历史事件,不少具体内容和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战争有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故事,如“刘邦与关中父老的约法三章”、“鸿门宴”以及“项羽乌江自刎”等故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让原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
(五)利用历史故事化解教学难点
初中历史的内涵十分丰富,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历史事件往往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知识效能。例如,当教师在讲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含义时,因为知识的强烈抽象性,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真实掌握该知识的具体含义,极易造成知识遗漏。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内涵的认识,教师就应该把能够说明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入课堂,并通过简单的历史事件直观地说明“税制改革”、“兵役制度”等抽象内容。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理解记忆,同时对提升复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如何发挥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挖掘史料,融入德育
清代研究者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里的“历史”不单特指历史常识,而是指潜藏于人类历史中的长久而潜移默化的中华民族特性,即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当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叠加和对历史常识的机械化教学,还应当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寻新的历史素材,将课堂教学和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部分同学之前就观看过《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文化与生活境地、地方自治以及同盟会、光复会等。可以围绕相关的历史
故事来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此来对中国近代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即使面对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表现得捉襟见肘,这与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无关,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问题。往往那些简单题目做错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他们往往不愿意去记忆知识点,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只能乱蒙瞎猜,面对这类学生,我们首先应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的原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谈论到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时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唯独在上课时兴趣不显。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把历史故事的精彩性呈现给学生,只是在枯燥地念课本,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为学生进行一些历史延伸,例如在讲到某个历史人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看法,如果有学生持有不同意见也可以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清朝相关的历史时,有的学生认为康熙、乾隆缔造了康乾盛世,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康,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乾隆等满清皇帝阻碍了我国近代的发展,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最终才导致了近
代被列强欺辱的局面。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大国崛起》这一纪录片,让学生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