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朔山中学电子教案
语 文
(教案)
授课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大通县朔山中学教师教学设计
课题 | 《鸿门宴》 | ||||
教学 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 ||||
教学 重点 | 1.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历史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 ||||
教学 难点 |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 “斗”、“因”等文言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 ||||
教学 方法 |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 ||||
学法 指导 |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设计(集体稿) | 个性添加 | ||||
一、预习导学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在本文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戮力(lù) 间道(jiàn) 飨士卒(xiǎng) B.美姬(jī) 诛杀(zhù) 当项王(dāng) C.玉玦(què) 瞋目(chēn) 要项伯(yāo) D.彘肩(zhì) 参乘(chéng) 何辞为(wéi) 解析:B项,“诛”应读“zhū”;C项,“玦”应读“jué”;D项,“乘”应读“shèng”。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掀开 C.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D.沛公则置车骑 置:摆设,置办 解析:D项,“置”意为“放弃,丢下”。 答案:D 二、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形象。二三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诗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以情披文。 师生活动:教师介绍《史记》的有关知识,由此引出作者简介,学生做笔记。 明确: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简介: 《史记》,原名《太名公书》,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2.阅读 师生活动:<1>播放录音,学生注意勾画疑难字词。<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词。<3>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简单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强化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3.疏通文意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逐段赏析。 师生活动: <1>学生通过自读能复述故事,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部分。 明确: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分析开端、发展部分(1、2段)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1第1、2段交代了鸿门宴的由来,主要写了几件事?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五件事:曹无伤告密 范增说项羽 项伯夜报信 张良献计策 项伯说项羽 问题2文章以曹无伤告密开始,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后的反应时怎样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大怒”,当时的形式是项羽的力量强大,刘邦弱小,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项羽又是楚王的后裔,一个“市井小人”,竟然“欲王关中”,故大怒,体现出项羽脾气火爆。 问题3范增对此事的态度如何?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此时的形式十分紧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设想项羽倘若接纳范增的建议,发兵攻打刘邦,结果将如何?——刘邦必败!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当晚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项伯夜报信) 问题4项伯为什么夜访汉营,他的初衷是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素善留侯张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俱死也” 问题5刘邦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又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献策,刘邦对待项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拉拢项伯,使其为自己效力。 讨论:从这一部分,你对项羽和刘邦有什么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把握知识点。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合作探究: 分析3、4段(高潮) 问题6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几件事?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沛公谢罪 项王留饮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项王赐酒 樊哙陈词 问题7刘邦来鸿门谢罪,项羽有哪些表示?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有哪些表示?樊哙是在什么情况下闯帐的?如何闯,项羽又是如何对待他的?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a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 默然不应 c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侧其盾以撞”“项王按剑而跽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肩 坐” 分析5、6、7段(宴后余事,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题8刘邦在逃脱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留下张良代为辞谢,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还叮嘱张良至军中再入内辞谢。目的是尽快脱离户口,担心项羽反悔。 问题9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项羽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范增深知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所以恼怒,甚至是气急败坏。 问题10“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此段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大意。 明确:故事完整 体现了沛公的性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把握知识点。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问题11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回顾《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故事里的刘备行“韬晦之计”),以 “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明确: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问题1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手法。 明确:(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2)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3)语言精炼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的刻画出人物个性。 附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鸿门宴故事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古代“座次”问题: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古代的礼节: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人物性格特点: 一、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2.刘邦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二、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4.张良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三、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四、项庄和樊哙:(武士)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 |||||
走近高考 | 1、高考重点词积累“因、如、举、谢、意”。 2、高考人物形象评析 | ||||
作业 | l、完成“思考和练习” 2、以《鸿门宴》中的XX”为题,写一篇短评(题目可另拟)。 3、《优化设计》中巩固训练一、二题 | ||||
板书设计 | 人物 项羽 刘邦 情景 彼可取而代之 (闻曹言怒) 大丈夫当如此也 (听鲰生说) 前提 兵四十万,鸿门 兵十万,霸上 宴前 (两告两定) 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 (主动) 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 (被动) 宴中 (三起三落) 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 樊哙受赐-一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 宴后 (两毁两受) 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 (被动) 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 (主动) 性格特点 自矜共伐,为人不忍 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 ||||
教学反思(必须手写)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