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内容。
2.品味精彩片段;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重点难点:
读懂内容;品味精彩片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史记》的创作时代背景是什么?
2.《史记》的体例是什么?
3.《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精彩情节研讨会
1.品读《项羽本纪》这一篇章,用圈点勾画写批注的方法,赏析引发你感触的语言文字。(全班交流)鸿门宴故事
“实践营”——
(1)结合项羽生平和作品内容,说说你对项羽这个人物的理解。
明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2)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对项羽有过评价。比如宋代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唐杜牧也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评价。对于楚汉之争中项羽的表现,谈谈你对刘邦和项羽的看法。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
明确: 不同意。从鸿门宴一文所描写的场景中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上的许多缺点,例如毫无原则的妇人之仁、没有主见,他不处理泄露计划的项伯,不信任范增,甚至轻易挑明了自己的暗探曹无伤,这些都说明项羽在政治上毫不敏感,这才是他最终失掉天下的真正原因,他的失败源于个人的有勇无谋,而与杀不杀刘邦无关。纵观项羽一生我们可以这样总结,项羽是一个英雄而非一个帝王,这一点上他远不如刘邦。项羽兵败垓下时还不忘心爱的虞姬和乌骓马,而刘邦为了加快马车速度可以抛下子女;项羽我行我素,崇尚武力,落得个残虐的名声,刘邦却笼络人心,被认为是宽厚长者。这些都表明项羽很不会做人,这样的他怎么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呢,楚汉之争后期就连他的许多将领都离开了他。项羽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上的低能决定了他的失败,与刘邦无关。总结来说项羽放走刘邦并最终输给刘邦只是历史的
偶然性,但他的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性。刘邦只是他的对手之一,即使项羽除掉了他,在雄纷争的秦末也一样会有其他人打败项羽,建立新的王朝的,因为项羽不具备成为一个优秀帝王的能力。
三、影视赏析
活动一:观看电视剧《楚汉传奇》剧集,复述故事,点评人物
教师导学:《史记》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读完之后对它们进行一番梳理十分必要。《史记故事》的主要人物,同学们可以分朝代依次列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注意留意人物身份及性格特点。请说说下列这些人物的身份、职业:汉初三杰、范曾、樊哙、吕后。下面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韩信的形象特征,并稍作解说。如:
  1.甘受屈辱,目光长远
  韩信在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到青年时期,韩信因没有德行而不能被推举做官,做生意又没
有头脑,不会做买卖谋生,生活更加困苦,因此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都很讨厌他,称他为无赖。一次,一位少年故意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刀带剑,其实胆怯懦弱”之后又当众羞辱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他,便甘愿从他胯下过去,市人皆笑,认为他胆怯,是个懦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胯下之辱的由来,这足以体现出韩信的忍耐心有多大,为了自己长远的未来,甘受胯下之辱,假如韩信一下刺杀了那个人,当时算是解了气,可后来又如何,历史上还会有那个赫赫有名的韩信吗?这我们就不敢说了。
  2.志向远大,一语惊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韩信逃离楚军后,归附刘邦,仍然没有什么名声,后来韩信因获罪,被判处死刑,到行刑的时候,与他一起的十三个人都被斩了,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抬起头,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就说:“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十分惊奇,又见他相貌威武,就没有杀他,与他交谈,认为他的才能过人,胸怀大志,报告了刘邦,因此保住了性命。可见韩信的远大志向和临危不惧的胆识。
  3.渴望重用,不甘为下
  在韩信被滕公救下后,刘邦一直不怎么看重他,然而在与萧何的多次谈话中,萧何却被他的军事能力所震惊,认为他很不一般。后来韩信一直得不到重用,借机逃离了刘邦,萧何听说韩信逃走的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亲自追赶韩信,经过一番苦劝后终于让韩信先留了下来,萧何便再次向刘邦举荐,让韩信做了大将军,成就了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
  4.得寸进尺,野心过人
  这大概是韩信最大的缺点了,韩信被刘邦重用之后,在攻城略池方面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在攻打楚地时,韩信竟要挟刘邦,攻打下楚地后封韩信为齐王,在当时的情形来看,这显然是对刘邦的无视,刘邦听后异常愤怒,正要发作,却被萧何劝了下来,认为如今正需韩信,若撤离韩信,必将大乱,刘邦只得封韩信为齐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嘴上虽封韩信为楚王,但心中却心存不满,这也为日后韩信被诛埋下伏笔。
  5.狂妄自大,终被诛杀
  韩信助刘邦打下天下后,越发骄横和自负,因此并不得刘邦的喜欢,韩信明知如此,却并
不收敛,据《史记》记载,信知汉王畏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鞅鞅:不满的意思),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这简短的几句话,足以道出了韩信的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功高盖世,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羞于同列,这能不遭到刘邦记恨?并且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而益善耳。”这段对话明显体现了韩信的得意忘形,一点也没有顾及皇帝的颜面,有功高震主之意,使刘邦对韩信愈发厌恶。就这样,久而久之,君臣之间的猜忌心越来越重,最终韩信萌发了造反的念头,说服陈豨,一同谋反,终因策略不周被人告发,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宫中,一举拿下了韩信,杀于长乐钟室,夷灭三族。
  纵观韩信一生,他在用兵打仗,攻城略池的方面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他从前那甘受屈辱的心理也造就了他日后的辉煌,但功成名就之后他那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成为了他致命的弱点,使他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由功高盖世变为了乱臣贼子的下场。 
活动二:“模仿秀”——
每组选一个代表,模仿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评出“最佳演员奖”。
四、小结:
值日班长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课代表点评本节课课堂明星。
五、作业
指导学生课下阅读有关《史记故事》的见解等资料。
板书设计:
                        史记故事
                  创作背景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