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
从中国文化和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文学的教育一直被当做是最具灵活性的育人形式,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旦被充分利用于对青年学子的道德精神教育,就会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他们会在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品德高尚的人物的引领下。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和取舍,从而不断改变自己那些不正确的行为。
1 文学阅读促使人的精神发生改变
文学就是人学,这是文学概论对文学的定义。我国许多大文学家对文学在影响人的思想改变,对人的心智的改变做出了很好的阐述,他们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其心中始终充满着期待,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人,他们的生活就会多姿多彩。女作家毕淑敏就青少年德育问题指出:青少年除了接受社会世界和知识世界熏染和陶冶外,其实更渴望得到对心灵世界的抚慰。实际上,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空洞苍白还是多姿多彩,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高低。文学作品因为在创作的开始就蕴含了作家审美思想和情感体验,这种情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来加以揭示,具有促进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作家王安忆就文学作品阅读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时发出了一番感慨:“阅读陶渊明的游记,使我自己内心增长了探险的勇气;阅读屈原的诗歌,我的内心充满了自愧不如;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我时常会想到温暖。”女作家王安忆对阅读总结出来的:探险的勇气、自愧不如、温暖等就是阅读文学作品之后的一种精神感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
象,当然与作家在阅读了陶渊明、屈原、朱自清文学作品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文学阅读者一旦实现了对作品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作品内置的思想进行了一番消化,那么,自己的内心会有一种奇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读者随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情绪的变化,在人物故事的激励下,内心世界会点燃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旗帜也会张扬着崇高。让文学阅读观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文学阅读成为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引导,也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很长一段时间来,高职院校一方面受人才培养目标的驱使,另一方面则是受传统阅读观念的制约,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仍然是在教育认识上的错误,在许多学校,管理者的思想一直会将适应人才市场需要放在教育体系的首要位置,尤其是高职学校,本来就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如果让学生去进行文学作品阅读除了能提高文学知识外,实际上对学生未来就业发挥不出多大作用。学校存在的这种意识显然降低了文学阅读的曲解和作用的低估。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时,要深入到作品的内质,要进入到作者创设的世界里感受作品思想和观点,对作品的内涵要加以破译,让文学作品本质内涵让阅读者能够解读。从事阅读研究的学者得出的观点是:文学阅读是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在塑造精神和增强人格魅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驱动作用那个。
经过文学作品阅读的深层次影响,学生会在自己理解上,结合学习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从情感的境界去考虑自己能够在作品里扮演怎样的角,在不自觉中阅读者的思想和感情就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营造的艺术世界里。这种阅读也在促使学生
的精神世界发生着改变。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阅读者的思想从懵懂走向明晰,对文学作品的主题看的更清楚,更能产生巨大影响。在审视文学作品人物或事件的过程中,阅读者的人文思想变得越来趋于完善,阅读体验变成了了精神赋予,在与创作者一道感同身受中享受着作品所给与的伤情或愉悦。由此我们会看到:文学阅读对于学生不再是另类意识介质的给予,而是精神需要的一次自我营养补充、当然也更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消化人生思想的一个过程,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各种人物生命情状,让阅读者有了更多的人文价值甄别。
2 经典文学阅读可促进思想改变
2.1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提高鉴赏水平。
文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善于思考的能力,让文学精华给予学生心灵的滋养这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时,我们从小说题目就可以看出作家向我揭示的是一个常谈常新的主题,大凡成功作家无不对这样的主题给予重视,小说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来自城市的青年体,应党的号召,带着美好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带着建设国家的一腔热血来到了荒芜人烟的北大荒,他们要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开辟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小说故事曲折,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感觉到那个时代青年人对人生理想的那份狂热追求,尽管他们历经磨难和坎坷,但是他们的人生却显现着价值的光芒。小说用知情的眼睛看到了中国底层社会的发展现状,人性道德和
价值观。这就是说,小说阅读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人的心灵世界,那些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小说浓烈的生活气息为学生的阅读提升了兴趣。
2.2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善恶区分,学会对假恶丑进行审视
在坚持用正能量作品引导学生的同时,要让他们在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辩证的思考。尤其是在隐喻主题的分析上,更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阅读的不求甚解中走出来,让他们学会对文学事件的反思。比如,阅读鲁迅的小说《祥林嫂》就不能一味地说是社会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即使是这样,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分析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要促进他们用反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
3 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开展文学阅读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作家自身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因此,对作品做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每个阅读作品的人往往其感受不尽相同,认识也不尽相同。因为存在着阅读和认知上的差异,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读者思维想象的配合,对阅读者来说,阅读一次其感受就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也是文学阅读的再创造过程,正是由于阅读过程潜在着审美,才是的阅读者就有了价值的思考和认同。文学作品是作家创新性思维结果,尽管学生在阅读中不会像作家那样去认真的构思和谋篇布局,但是,学生们会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简直去考
量作品的主题,这种考量最终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以此来主导自己的认知。
4 结束语
当今时代,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学的教育功能是独特的,是无可替代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教育,用文学作品思想渗透他们的心灵,用教育的功能去感化他们的精神趋向。从而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0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2).
[3]张佳佳;武林.大学生的精神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
[4]李小满;人文阅读与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林家伟.贺家希;选读经典鸿篇了解文化精华[J].古典文学知识,2006.[6]汤学智;龚添煜文学需要重树.历史的方向[N].光明日报,2005-04-20.
浅析文学作品阅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杨彦文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蒙中 024400)
【摘 要】 文学作品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支脉,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给华夏人类数千年的精神激励,让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追求文明进步的路上不怕困难,砥砺前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思想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负重前行的精神。因此,用文学作品阅读来不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说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教好的途径。
【关键词】 文学作品;学生;人文;作用【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4-0274-01即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或故事的情节概况,以求达到一定的阅读量。
(2)学会猜测生词,进行记时阅读。可以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来处理:①如果是专有名词,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它是人名还是地名,或是其它组织的名称。对于这些词不认识关系不大,只要知道它代表什么就行了。②通过构词法来分析判断。如有些词的词干是学过并且掌握了的,只不过是加了前缀或后缀转换了一下词性或词义而已。
4.培养阅读策略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略读、跳读、精读等阅读技巧,逐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效率。
(1)略读。所谓略读,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2)跳读。跳读是以寻某一特定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方法,以意为单位进行快速浏览,为获取有用信息,掌握关键词和关键的意,不要求学生
了解全文大意。培养学生具备快速的浏览能力、独立的分析能力、准确的捕捉主题句的能力以及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在练习时应启发学生记住和理解文章的首段或末段,学会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3)精读。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要求对文章的词句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教会学生分段细读,抓住主要事实,关键语言点,明了文章结构,深度理解。对于重点的文章、精彩的段落、典型的句式要精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技巧之后,做文章就会更加从容,持之以恒。
毕淑敏作品参考文献: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李延富,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