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亭实验学校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水国:水乡。离梦:离人的梦。
1)诗的首句中的夜有霜与下一句中的“________”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中的的理解。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 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暖树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说说本诗尾联中字的妙处。
8.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9.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 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
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试从中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1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 “”“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 “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迷惑。 D. “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12.古诗文阅读
夜过西湖[]陈起
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 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1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 诗歌题为钱塘湖春行原文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铿然:象声词。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情趣?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5.古代诗歌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游洞庭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将船买酒白云边。
1)两首诗都写了洞庭湖,但诗中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锤炼精妙,极富表现力,且就洞庭赊月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字作赏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霰(xiàn现):小雪粒。
1)诗中用野外“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
2)有人说,陶渊明的诗歌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请结合这首诗和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况乃:何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液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双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诗歌首联中的字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这个字的妙处。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诗歌鉴赏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周权
转棹收缗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芦花雪满溪。
注:缗:mín,网鱼的绳子。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渔翁因为________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月寒;寒冷
2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如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得连梦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2.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本题分析时理解分析诗文是怎样扣住字来写的,也就是要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字。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据此理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