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诗:《秋宵月下有怀》原文译文赏析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荣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似乎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楚急促。
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商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注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安慰,但也有很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抱负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秋空明月悬,光荣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画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安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荣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心,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查它的寄予。这是比照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实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惊,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剧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慨,以后便是最终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
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缄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独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觉并无任何用词新颖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胜利营
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晰地观察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动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扩展阅读:孟浩然轶事典故之隐鹿门山
孟浩然性爱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正是适应了这性情。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来回特别便利。或许是东汉初年的习郁,修鹿门庙、建习家池给了他启发。光武帝封习郁为侯,其封邑在宜城。习家池则是习郁的私家园林,也就是“别墅”。习郁爱山水,而这三地联结,就构成了一条特别抱负的游山玩水的路线。从宜城动身,泛舟汉水到鹿门山麓,“结缆事攀践”,到鹿门庙祭祀神灵,观赏山林风光。然后,下山登舟,经鱼梁洲到凤林山下,舍舟登岸至习家池别墅。从习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着冠盖里骑马、乘车。习郁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和平安静的生活。而孟浩然则在这如画的山水间,领会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般的乐趣。秋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