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与《追忆似水年华》之比较
作者:***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8期
【摘 要】《红楼梦》与《追忆似水年华》堪称是代表东西方文学的艺术精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活年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经历等截然不同的曹雪芹与普鲁斯特,通过这两部作品向读者所展现的生命体验与爱情的文学主题,人物刻画的方式与写作技巧,幽默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却显示着中西文学的共通之处,存在着可比较的价值。
【关键词】 文学主题 人物刻画 写作技巧 语言风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爱好者的普遍欢迎,同时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谓涉及人文的各个领域,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追忆似水年华》对于中国广大读者来说还是很陌生的。直到1991年,中国译林
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7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译本的问世,使这部世界文学作品进入了广大中国读者的视野,普鲁斯特以及《追忆似水年华》逐渐得到了广大中国读者的认同和喜爱。两部小说也在文学主题、人物刻画、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相通与相异,使得比较价值十分突出。
一、《红楼梦》与《追忆似水年华》的文学主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对生命悲剧意识和爱情观念的执著思索和阐释。在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生命悲剧意识也进行了强烈的表现,充分挖掘来自生命深处的美。《追忆似水年华》的直译意为“寻失去的时间”,时间成为这部小说的主题,生命意识的流露以时间为载体进行表现,与《红楼梦》相似,将爱情观作为一种深刻的精神理念加以深刻独到的表述。
(一)时间所催生的生命悲剧意识
无论是《红楼梦》还是《追忆似水年华》,都无时不在的向读者展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过程的无奈,这人生的无奈又进而催生出深沉的生命悲剧意识。曹雪芹赋予了《红楼梦》忧
郁的情调和感伤的氛围,小说用生命的终极归宿——死来诠释浓重的生命悲剧意识,并集中体现在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身上。林黛玉身上的时间意识表现在她独特的心理世界,如在小说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中,让林黛玉芳心惊颤不已的不是空间的景物,而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间意识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对人生、对生命、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深邃思考,然而时间掌控的生命的萎谢和凋零又是无法抗拒的。黛玉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时间的不可逆和生命的限度,体验着失去依附、寄人篱下的不安全感,这种自觉意识使她更加敏感于时间的变化,更加自觉地体认生命的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