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
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厚土重迁的民族,我们千百年来酿成的别离愁苦,能把任何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人醉倒。在中国诗歌史上,数量可观的赠别诗词,就是我们领略古人生离死别、相思成灾的活化石。写过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李商隐,更是谙尽离别滋味,竟然说:人世死前唯有别!可见,在古人眼里,离别,是仅次于死亡的巨痛,是人生不可战胜的顽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才子江淹《别赋》笔下的离别滋味。
别赋从字源学的角度讲,“分”、“别”二字都从“刀”,《说文解字》释“分”字云:“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是啊,分别可不就是一把锋利的刀么,它把我们的人生割成若干块,让我们苦,让我们痛!因为离死亡还远,那或长或短的别离便成了我们领略死亡滋味的替代品生命的彩和价值,便在这一次次的离别中被体认,被确立。
文章开头以“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为全文的悲音定调,统摄全篇,点明离别之苦。造文最重起句,古人都恨不能三年磨一句,就盼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像《别赋》这样仅靠着起始一句就足以名留青史的可和大熊猫一样的稀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生四大苦,其中莫过于生离死别,爱别离并不比死亡好多少,顶多还留个希望,一个也许能重逢的希望。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忆,多少不知愁的香闺少妇,弹清商的荡子之妻就是凭借着一个渺茫的希望,熬过“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的一生。从“侯人倚兮”的远古,到“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纷纭战国,辗转在红尘中的红男绿女们重复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悲剧。送别是我们文学几乎最重要的主题。在怀揣七彩笔的江淹的笔下这个主题获得前所未有畅快淋漓的表现机会,也许是江淹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使得后来者难以超越,千载以下当才子金庸想渲染杨过与小龙女这对生死相许的爱侣十六年漫长的别离,想到的还是这首《别赋》,这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秦吴絕國燕宋千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使人想到帝王失国的悲哀。如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怨。又如北宋失国,二帝被虏的靖康耻。他们身为帝王,不但保不住世袭的江山社稷,甚至不能给老婆孩子一个安稳的家,千里迢迢做了俘虏,在异国他乡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他们的离愁别恨,岂止是一江苦水!再如那些被作为政治交易筹码的少年公主,她们小小年纪远嫁他国,她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她们孤独无奈的离别之痛,岂止是黯然失呢?还有那些在国与国的信誉危机之间作为人质抵押的少年公子,他们生死未卜的离别岂止是愁苦呢?在这些以交易的方式抵押的尚未成年的少年少女离去后,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的忍受这不同寻常的离别之苦呢?就连春秋时大名鼎鼎的女政治家赵威后也是拉着女儿燕后
的脚跟,抱着儿子长安君不忍他们离去。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春苔生”“秋風起是年华轮替万物兴衰的标志,不管是在此时离别,还是离别后的此时,都会引起人生苦短,岁月易逝的哀叹与伤感。所以此时此刻很容易唤起游子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的凄凉迷茫感觉。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側,棹容与而詎前,马寒鸣而不息。这是屈原《离骚》与《哀郢》离愁的再现:《离骚》中有悲余马怀兮,蜷曲顾而不行。;《哀郢》中有楫齐扬而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连马都不愿意离开故乡,蜷曲住身子,回头望故乡,可见主人的恋乡之情了。战乱中被迫离乡背井的郢民们,举臂划船,船却虚晃而不前,由此可见离别之难了。走水路船凝滞在水中不愿走;走旱路车停在山边不愿走,船桨虚划徘徊不愿走,马凄切地鸣叫着不愿走,千难万难,难在别离,但终归还是不得不离,这就是人生无奈的苦衷。掩金觞而不御,横玉柱而沾轼。人在痛苦时,或借酒消愁,麻醉自己,以减轻伤痛;或弹起琴瑟,发泄哀怨,以歌代哭。可面对沉痛的别离,酒与琴显得是那么苍白,沉闷中只有无尽的泪水下垂。居人愁卧,恍若有亡。留下来的家人,恍恍惚惚,和愁而卧,左思右想,像丢了魂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日下璧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的时光流逝中期待亲人的归来。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兰露是离人流不尽的泪水,霜楸是悲哀笼罩的家的意象。孤独的人在悲凉的庭院中
巡视仰望,高大的楼阁空空荡荡,环视室内冷冷清清锦帐虚设。这就叫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帐而虚凉。怨妇孤独的睡在冰冷的帷帐中,幻想着远行之人在梦中也会踯躅不前,期盼着他们离家的灵魂飞回故乡。离别的留守的,谁个不是“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这样的相思到了极致,就当如屈子般“魂一夕而九逝”,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聚光灯下江淹让一个如屈原般的即将远行之人缓缓出场,用他欲止不可,欲行不能的沉重步伐,用居人朝思暮想的愁苦,用他们漫长时间与空间都隔不断的魂牵梦萦揭开了别赋这场大戏的序幕,“别虽一绪,事乃万族”的各式离别次第上演。
富贵别 这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顶级娱乐宴会,轻歌、曼舞、华衣、玉人,觥筹交错,珠玉生辉,贵宾云集,笙箫罗列,歌声动人。以至于使得“驷马仰秣”走神,“渊鱼出水”聆听。尽管送别的宴会如此的豪奢,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送别的声势如此浩荡,送别的歌乐如此美妙,送别的歌女如此迷人,可还是阻挡不了离别人的伤感之情,仍然是帐饮无绪。“造分手时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宴席一散,黯然失,泪眼相别,可谓是良辰美景虚设,离别人终究还是衔涕伤神。开场第一幕就是达官贵人之间气派的分别场面,作者浓墨重彩,出手不凡,然那送别的场面越是热烈,别后就越显孤独冷清,正如炮仗越是震得响就越能显出随后的静寂。
第二种写的是剑客游侠的诀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八个字一砸地,蹦出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四大杀手聂政、豫让、专诸、荆轲。这四位刺客都是讲义气的冷面杀手,在他们的价值取向中,突出了一个字。不论是杀人后破相剖腹的聂政,还是为报仇漆面吞炭的豫让,不论是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荆轲,还是沉着冷静的专诸,尽管他们都有一颗冷酷的心,但是他们在割慈忍爱与亲朋诀别时,在离邦去里与故土告别时,他们同样有沥泣共诀,抆血相視的儿女之情,他们也在哭,他们也有痛。但是 “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纵马远去,慷慨决绝。给亲人留下的只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马后扬尘。 “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变,骨肉悲而心死。”不为死后的虚名,仅求抱知遇之恩。这一别就是生死诀别;这一别待他们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显尽男儿本,留给亲人的就只剩下生死相隔的绝望;这一别真真是义侠壮士的悲壮离别,场面何等的激烈昂扬,动人心魄。
侠客是不兴痛哭流涕的,即使明知此去就是为人生演出最后一曲慷慨壮丽的乐章也做不来哭哭啼啼的小儿女状,他们是自主的选择了人生的道路,士为知己者死,既然选择了成为英雄,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一个背影,一个传奇。这是正剧不是悲剧,在中国的舞台上悲剧上演的更多,前仆后继演员无数。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牵衣顿足拦道哭,哭
声直上干云霄”多少父母就在这样撕心裂肺的痛哭中永远的送走了儿郎,送走了心头的至爱,生命的希望。
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日出天而耀影,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氤氲。家里是春风送温暖,路上是青草流芬芳。太阳出来照的繁花似锦,地上的露水闪着光辉。红尘在阳光照耀下明媚灿烂,草木在新春中散发着香气。
“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这些少年郎为了保家卫国,又或者为了实现统治者的野心,拿起武器,告别家园。有的在这条不归路上成为李广般的将军、英雄;更多的则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想象着茫茫的“辽水无极,雁山参云”, 先别说久戍不归生死未卜的忧心。就单单说高山远水,就给人以一去便是天涯路,思人只在梦里头的惆怅了。那是极遥远极艰苦的地方,那里有虎狼般的敌人,爱子、良人还能无恙的归来吗?与前一个场景的悲壮不同,这一回的画面悲痛而让人心酸。偏偏江淹觉得单单这些承受着人间最大不幸的百姓倾情演绎还不过瘾,他还有意的涂抹上夺目的朝阳,灿烂的初露,雾霭笼罩的绿林,正值花期的桃李,这里明写家园美,不但体现出从军者对美好的家园的难舍之痛,还暗含着与雁山云雾笼罩的阴森萧杀,与辽水冰封雪飘的凄凉对应比较。因为在此草木初生之际,塞外风景无须多言,人
们也会知道那里天寒地冻荒无人烟,在做了种种铺垫后,江淹选择一对母子做这一幕戏的主角。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桃木李木在灵物崇拜中有镇灾避邪的传说,慈母攀着桃李不放,是别无选择中的一种祈福的表现,希望儿子此去能够逃开灾难平安吉祥。在这不忍别而别的凄怆中,突兀出慈母哭泣着望着儿子远去悲哀,儿子带着母亲的哭泣声远去的离愁。
 第四种写的是使者之别: 离开故土远赴异国,是一种遥遥无期之别,甚至是生离死别,但往往意志坚定一往无前。送行的人主要是父母亲友故人,心情特别,话语沉重,情深意重,祝福无限。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这一小节开头就突出了空间与时间的漫长。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大树是闻明古国的象征,恋树就是恋国,桥上惜别,意味着天河阻隔,相会难再得。出使者凝视着大树,内心的悲凉虽然不予言表,但他明白此去归期未有期的道理。左右的魂动,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张张凄然的脸,亲宾的淚滋,展现的是一种低迷无声的抽泣。这种静寂的悲哀,蕴含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苦涩滋味。被压抑的悲哀比哭出来的悲哀更加痛苦。班荆道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不拘礼节而畅叙旧情,借以表达思乡爱国及与朋友的深厚交情。樽酒叙悲指的是苏武在北国牧羊时赠李陵的诗: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怨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作者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点
出此时一别难以再见,只有寄情于飘渺的偶然相遇了。江淹没有直接去写去国者的悲痛,反而从送行者入手,江淹如此并不仅仅是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烘云托月,而是真正抓住了生活的实质,真真是写实至细,入木三分。君不见空港内,送行的总是比那马上就要登机的哭的更伤心更不舍。那要走的心中百转千回,有离家别友的不舍,也有面对漫长路程的担心,有对那遥远目的地的恐惧,更有建功立业的憧憬,太多的情愫纠缠在心头,自然不像那送行的人心境单一伤心的那么纯粹。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这是一个凄凉的时日,大雁留恋不舍哀鸣着向南飞去,白露无情地落下扼杀了万物。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崎岖的山路过了一山又一山,弯弯的河岸走了一程又一程。这里的怨复怨”“去复去每句重沓用了两个相同的动词,两句连用两个字,含有时间乘以空间无限远的意思,给人以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的没有期限再见的离别之感。亲人之间越离越远,可是心里还在默念,口里还在絮叨,行子说着“走了啊走了啊,一步一回头,亲人说好走啊好走”可是手臂还在挥动,这样的离别场面,离人的神态,送行者的挥手都让人心碎。
第五种写的是宦游之别游子走了,走的都是游子,留下的总是思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铸成了挺立世间的望夫崖,望夫石。情人的离别不仅仅是悲伤的也是缠绵的,相思一字缠绕着这些痴儿女的灵魂,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江淹不写那追求功名富贵
的男子,只细细的铺叙那“瑶草”般风华正茂的女子侧重写闺阁的寂寞与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君居淄右,妾家河阳。一个在淄水的西边,一个在黄河的北边,那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作为一个女人远嫁他乡不容易,当然是期盼夫妻常相厮守恩爱不弃了。同琼佩兮晨照,共金炉兮夕香。这里以同晨照”“共夕香说明夫妻情投意合形影不离。君接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郎君千里做官,可惜留下瑶池仙草一样的妻子,独守空房,这里不但点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怜爱,更突出了妻子苦苦等待的哀怨。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这是一个高雅娴淑聪明伶俐的主妇,她既会弹琴,还会织锦,可是自丈夫走后,无心弹琴,懒得织锦,致使高台织机上的精细丝织品蒙上了晦暗的灰尘。由此可见主妇思君令人老的颓废,离别把一个高雅勤劳的主妇变得心神不宁慵懒无聊。春宫閟此青苔,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这是一首四季寂寞孤独歌,是随着点滴流逝的时光堆积成的相思,春天只有庭院里初生的青苔作伴,秋天罗帷帐中只有明月相伴;夏天躺在清凉的竹席上等不到天黑,冬天独守着孤灯盼不来天明。这春秋夏冬,白天黑夜,独守空房,行影自怜的凄凉与谁诉?青苔有知吗?明月有情吗?夏簟知冷吗?冬釭知晦吗?无奈的思妇只好把思念的痛苦织在一块手绢上寄予丈夫。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织锦曲与回文诗每一首诗都是悲凉悱恻的幽怨,每一句话都是一往情深的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心。这样
精美玄妙的诗,是思妇相思的心丝织成的锦绣,是思妇痛苦中心头滴落的血孵化的精华,思妇在孤独伤感中的字字血,点点泪全寄托在不言的回文诗中。这一幕与其说上演的是夫妻的分别,不如说是思妇一个人的独幕剧,这一幕在文人的笔下上演了无数次,忠贞而又耐心的等待,在华章词采中,在古诗民谣中,等待了一个又一个世纪,这样的意象到底凝聚了多少象征,几许深意,恐怕连习惯以思妇代言的诗人词人们也未必能说的清楚。
第六种写的是求道学仙的别离:倘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离别的人是在华山修仙准备羽化上天的道士。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多年修炼,道行已经很深,但是还没有得到真传。每天坚定不移地守着炼丹的红火金鼎,对于世事全然不顾。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追求,这是一种雷打不动的信仰精神。然而一旦修炼成功准备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时,在天上一小别,人间一千年的诀别中,也受人情的牵制,辞别亲人时也是依依不舍的。这是一种成功通向理想境界的飞黄腾达的诀别,是无须担忧的志满意得的诀别,这种诀别是在亲人庆贺自己庆幸中参合了一些淡淡的依恋轻轻的离愁的诀别
第七种写的是恋人之别:情人离别之伤感,夫妇之思是礼法内的,发乎情止乎理,情人之间的痴情狂爱却是礼法之外,难以自控的。前者是温和,慢慢熬慢慢熬,用时间做薪柴,去熬
生命那煲汤;后者却是夜深时爆发的山火,带着席卷一切的原始野性。可这样的热情却偏偏要被束缚在礼法的牢笼里,要忍受离别的苦痛。“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底伤如之何呢?前面几幕离别总还是人间的,是礼法内的别情,而最后这两幕一幕是情人之间的私心徘徊,另一幕排在情人之前演出的这一幕竟是驾鹤上汉,骖鸾腾天的华阴上士与人间的离别。江淹这样安排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是无意为之,还是独具匠心,在夫妻与情侣之间用仙凡之别彻底隔开,“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告别了这个世间也就真正的告别了别离。在这样的告别之后,偏又唱起了“芍药之诗,佳人之歌”,这样缠缠绵绵的情歌。
 以春情秋思表现了恋人的思念,即相逢、相会、相约、相爱的缠绵。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叫春禊),卫国的少男少女们穿着新制的春装,唱着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岂不知倾城又倾国,佳人难再得。的情歌。这些多情的少女们手里捧着芬芳的兰草,或在桑林中等待情人到来,或在水滨前相约情人嬉戏,或在郊野邀请情人宴饮行乐。她们情窦初开,痴迷地陶醉在一派明媚的春里,欣喜地倾心于溱洧两河荡漾的清澈渌波中,把代表相爱的兰草送给情人,依依不舍地沿着河岸送情人到南浦,凝视着情人渐行渐远的身影,止不住的热泪涌上了眼眶,她们低头暗自思量:此时一别,何时再
相会啊。从此思念的心如抽不完的蚕丝,相思的泪如燃不尽的蜡烛。从初春一直到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的深秋,与情人相别的那一幕,还是时时不能忘怀,对情人的思念仍在心头萦绕而无法解开。这是一种先尝欢乐趣后饮思念苦的痴情儿女别离。她们苦苦地问连根,有丝多少?连心知为谁苦,她们难忘记,常思念,南浦断肠处。对于恋人来说,离别时短暂的,但离别后却藕断丝连着无数个短暂,在撕扯和啮齿着离别人的心,离别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否定,喜剧也好悲剧也罢,恋人间的情感在离别中又前行了一步或者是苍老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