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
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
新篇章。根据会议精神,新时代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一手抓“立德”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格局。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另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
目前,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角度探讨公共艺术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研究;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融入思政理念的方法研究。我们以声乐课程为例,进一步探索高校音乐学专业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工程。
■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文化环境多变、碰撞、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政课程”灌输式、理论性的教学方式面对青年一代,已不足以与其思想充分融合形成心理共鸣。在“思政育人”的格局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便成为关键所在。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起青年一代的心理共鸣以达到思想共鸣。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是平台、课程是载体、价值是核心、效果是关键。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以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中国人才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构成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不是文字上的知识,而是内化为情感的认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影响。
■声乐的课程特点
声乐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跟随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本科阶段,是音乐学专业的重要技术技能课程之一,具有个性化、实践性和综合素质统一性特点。通过师生一对一上课,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术进行歌唱和表演,是一门运用人声表现艺术情感的课程。歌唱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艺术情感的表达,传递给观众积极健康向上的美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对于检验声乐
教学的成果,学生逐个在舞台上演唱曲目,短短一首歌时间,必定是学生综合素质与水平的呈现。因此,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训练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以所授声乐课程为实践样本,通过在声乐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提出具体实践路径建议。
■声乐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切实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责任自觉,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是前提。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声乐教师具有扎实的演唱专业功底引领范唱。一对一的专业授课指导,一方面强化了声乐教师师德师风的德艺双馨
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析
——
—以声乐课程为例■戴静(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
The music is educated
86
2020·
5
要求;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的训练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融合思政元素,培养和塑造综合全面发展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格历练,彰显专业教学的温度和情怀。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在这里重点谈如何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实现思考?在课程建设中,通过时代、主题、地域、风格、民族等特性对声乐作品进行整理分类,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将反映主流思想价值取向的优秀经典声乐作品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演唱,培育学生在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的大视野中去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实践与表演,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承大国青年的家国情怀。
(一)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
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正值国内局势动乱时期,作品多为爱国知识分子所作,创作思想多表达对祖国的忧心、对同胞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词曲作家多有海外留学经历,采用西方创作技法,结合钢琴织体的编配与声乐演唱相配合,以文人诗歌为歌词,朗诵性较强。此类创作较为规范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技术方面适合声乐初学者,在打牢学生的声乐歌唱技术,调整、稳定学生歌唱状态的同时,也能通过对此类作品的学习和演唱,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精神。例如艺术歌曲《问》,由易伟斋作词,萧友梅作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该作品创作于中国军阀混战、列强欺压、人民生活困苦的年代。歌词通过提出一系列哲学性的提问,代表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因忧心而发出的感叹,在时局动乱时,知识分子们对国家的忧思。
(二)抗日救亡时期创作歌曲及艺术歌曲
抗日救亡时期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在国家危难时刻,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更多叙事性以及情绪的对比性,人物性及形象更为突出。此类作品要求演唱时保持歌唱状态的稳定,同时以较强的带入性体会歌曲中人物的情绪起伏。通过对此类作品的学习和演唱,加强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
密相连的思想,脚踏实地,奉献祖国。例如《松花江上》,歌曲讲述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后,无家可归的同胞从回忆诉说自己的家乡到悲愤的控诉侵略者,最后在悲痛中呐喊,愤恨中坚
定一定要回到家乡的夙愿。这首歌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创作于1935年,由张寒辉作词、作曲。
(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歌曲及艺术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歌曲及艺术歌曲,更注重音乐性和人文精神的表达,通过对家乡景物和生活风貌的抒写,表达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此类作品形式更加丰富,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要求表现出不同风格与情绪,在作品分析中着重引导学生演唱时准确抓住各类歌曲的不同演唱特点。同时,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以及真诚的倾诉,传扬饮水思源、艰苦奋斗、生态文明等爱国主义精神。例如由于之作词、陆在易作曲的艺术歌曲《桥》,创作于1981年。歌曲以作曲家陆在易出生的浙江余姚水乡小镇为背景,通过诗情画意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用诗意的情境、江南的委婉、细腻的描写,展示出一片对家乡美的赞颂。对于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大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流淌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和赞美,赋予了“乡愁”这一中国文人情节。
(四)古诗词歌曲
用古诗词谱曲的歌曲传唱经典,将千古佳句和上时代的歌声,使我们的文化源远流传。在充分积累学生的文学修养,灵活运用歌唱技术进行演唱的同时,培养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体会振兴中华之己任。这是古老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递真善美。例如选
自《诗经》,由赵季平作曲的作品《关雎》,千古传颂的佳句、优美的语言、唯美的意境,古典文学和诗歌的神韵之美与当代音乐审美的融合,化作新时代的歌声,是文明古国的崭新歌唱。
(五)民族歌剧选曲
中国歌剧自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
[音乐教育]
The music is educated
87
2020·
5
作民族歌剧《白毛女》以来,踏上了开创民族化、本土化的征程。用中国曲调、戏曲、民歌唱腔,演绎和讲述中国故事。歌剧选曲的演唱要求学生深入赏析完整歌剧,充分了解歌剧创作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剧情角及情感表达,立体全面的演绎剧中角。通过对歌剧的赏析以及选曲的学习和演唱,带领学生在歌剧故事中读历史、初心,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例如歌剧《长征》选曲《三月桃花心中开》,由邹静之作词,印青作曲,女声独唱《万霞》唱段,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创作。作品唱出了老乡们对踏上长征路途战士们的思念和期盼凯旋归来的心情。歌曲演唱运用了江西方言,同时融入了江西民歌元素和贵州地方戏曲,极具民族性。长征代表了一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信念,激励我们牢记和发扬自强不息、勇往向前的精神。
(六)地方民歌
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种类众多,且其民歌都各具特。通过对不同类型地方民歌风格的学习和演唱,深入挖掘中国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地方民歌的演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歌唱功底,熟悉地方音乐风格并能够准确抓住其特及语言。寻和挖掘中国56个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例如王洛宾搜集整理的多首新疆民歌,经典的传唱一定是有人用心扎根在那块大地,采集、整理、改编、加工而来。原生态的传唱,歌舞也好,小曲也罢,仅仅局限于当地和本土的人们。想要传得更久更远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就需要更高层次艺术化的处理。人类在进步,生活方式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随之而来变化的是人们的审美。很多传统民歌的味道,在曾经听来是代表着本土的语
言和形象,在当代人眼里更多是“土味”,然而为什么王洛宾的作品一直占据经典被不断以多种形式传唱。当西方音乐体系、欧美音乐引领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之时,挖掘中国大地的文化宝藏,并加以发扬传承,是新一代音乐人、音乐教学者值得探索的。
专业教师对声乐作品的选择和分类,深入挖掘其与思政点相融合的思想性,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时代的齿轮及历史的变迁所带来的民族故事、人文情怀。结合对专业性声乐作品的演绎,通过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不断吸收和内化,以实践的方式融入作品的演唱与表达。声乐课程极具实践性,通过大量的演唱练习积累,训练用歌曲来表现的能力,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如何表达得真挚、真诚、以情动人,对人格的高尚、人文的情怀、思想的纯粹性便有极高的要求。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通过情怀与情感的培育,以有温度的思政教育点,用以情感人的方式,带领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培养和铸造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无私担当精神、爱国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民注:该论文为云南大学2019年“课程思政”立项课程建设项目的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骏,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30~
32.
声乐教学
[2]王宇.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 ].文化产业,2019(24):57~58.
[3]
赵紫玉.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温度:
“课堂革命”与共情意识[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105~109.
[4]
田中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
音乐课程教学探究[J ].丽水学院学报,2019(11):96~100.
[5]
张建化.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
径研究———以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为例[J ].当代音乐,2019(
2):44~46.[音乐教育]
The music is educated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