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失眠50例
失眠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很多病人长期使用镇静剂,副作用较大。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在临床上采用无副作用的耳穴压豆法失眠病人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者15岁;病程最长的10年,最短1个月。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烦多梦易醒(普遍用过西药镇静剂,时好时坏,效果不稳定且产生耐药性),伴有头痛胁痛,烦躁易怒者15例;胸闷脘痞,口苦痰多者10例;手足心热者9例;头晕健忘神疲乏力者11例;心悸胆怯者20例。
1.3 诊断依据 [1] (1)轻者入睡困难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1.4 临床分型及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属实证者15例,虚证者35例。其中肝郁化火型15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8例;心脾两虚型11例;心虚胆怯型10例。耳穴主穴是神门、心、肾、皮质下、交感。伴头痛胁痛烦躁易怒者加相应部位,前额头痛加额,两侧头痛加颞,后头痛加枕,同时加胸、肝胆;伴胸闷脘痞,口苦痰多者加脾;手足心热,头晕健忘,神疲乏力者加胰、内分泌;心悸胆怯者加脑。操作采用压痛法,仔细在取穴的区域内探察敏感点,压迫后以局部灼痛、发热为判断标准,准后用75%的酒精棉球在耳穴上做常规消毒,用伤湿止痛膏剪成0.5cm×0.5cm的方块,用75%酒精浸泡过的王不留行贴于每个穴位敏感点上,按压约3min达到局部灼痛、发热为止,轻者取单侧,重者取双侧,每天按压3~5次,每次以灼痛发热为度,特别是临睡前必按1次,每3天1换,5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2)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变。
2.2 疗效 35例显效(2次后病人即能正常入睡,时间在7h以上,其他症状消失);11例有效(2次后病人能正常入睡,其他症状减轻);4例无效(1疗程后,入眠状况及
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2%。
彻夜不眠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3岁,2001年10月12日初诊,失眠2年多,因参加考试精神过度紧张,用脑过度,症状加重遂来诊。过去间断使用镇静,开始有效,后来剂量增加但效果减退,甚至彻夜不眠。中医辨证为心胆气虚型失眠,治以安神定志,单取神门、心、胰、胆、脾、皮质下、额等穴位,两耳交替使用,3天1换。2次之后自述晚间有困意,3次后睡眠时间达5h以上,1个疗程结束后病人说能恢复到正常睡眠状态提出终止。1年后随访,病人生活规律,睡眠正常,至今未复发。
4 讨论
《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人的正常睡眠机理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转化的结果,这种规律一旦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的发生。临床上发现特别是临考之前的学生,由于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引起者较多;更年期妇女亦较多。《景岳全书·不寐》中说,“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清代
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因此在上选择镇静安神,调节阴阳为大法。神门镇静安神;皮质下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心主神明为火脏,肾藏精为水脏,两者水火相济则神志安宁,配合脾主运化,小肠与
心相表里,此两穴可健脾,益心血,补心气;肝为木,木生火,补肝可补心;胰胆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助气血化生而补心气;交感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烦躁紧张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内分泌可以调节身体内分泌功能,起到补肾阴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十二经通于耳”“耳为宗脉之聚”,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耳廓上皆有相应代表区,并有规律的分布在诸耳
穴上。此植物神经的皮肤—内脏反射机理为耳穴压豆失眠症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2,157. 
作者单位:1 250010山东华光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