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失眠)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
1.肝火扰心证: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
(3)胃气失和证: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4)瘀血内阻证: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青黄,或面部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5)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心胆气虚证:心悸胆怯,不易入睡,寐后易惊,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7)心肾不交证:夜难入寐,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脉细。
二、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彻夜不眠
(1)肝火扰心证
治法:疏肝泻火。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醋柴胡、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
(2)痰热扰心证
治法:清化痰热。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清半夏、陈皮、竹茹、枳实、山栀、黄连、茯苓、远志、柏子仁、甘草等。
(3)胃气失和证
治法: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保和丸合平胃散。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厚朴、苍术、连翘、鸡内金、麦芽、谷芽等。
中成药:保和丸等。
(4)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桔梗、川牛膝、枳实、赤芍、甘草、牡丹皮、香附。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心脾两虚证
治法:补益心脾。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合欢皮、甘草等。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等。
(6)心胆气虚证
治法:益气镇惊。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人参、龙齿、茯神、石菖蒲、远志、川芎、合欢皮、知母、夜交藤、酸枣仁等。
(7)心肾不交证
治法:交通心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黄连、肉桂、生地、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2.针灸
(1)体针
主穴:神门、内关、百会、四神聪。肝火扰心者,加太冲、行间、风池;痰热扰心者,加太冲、丰隆;胃气失和者,加足三里、中脘、天枢;瘀血内阻者,加肝俞、膈俞、血海;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心肾不交者,加太溪、心俞、肾俞。
操作:用平补平泻法。
(2)耳穴疗法
取穴:神门、心、脾、肾、皮质下,配穴取枕、交感、内分泌、神经衰弱点。主穴配穴合用,随证加减。
操作:前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阳性点,用75%酒精消毒耳廓后用耳针或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选定的耳穴贴紧并加压,使患者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失眠伴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者用重手法,年老体弱、倦怠纳差者用轻手法,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穴30秒。上述隔日进行1次,5次为1个疗程。
(3)穴位贴敷:用夜交藤15g,白芷12g,败酱草10g等。将上药粉碎,加入辅料,制成丸状。夜晚睡前,用医用胶布贴敷于太阳穴、神门、涌泉穴。
(4)其它疗法
可选用滚针疗法、热敏灸疗法、穴位埋线、浅针疗法等进行。
①滚针疗法
操作方法:滚针刺激背足太阳经脉循行的一、二线及督脉。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线从肺俞至肾俞,由上而下;第二线从大杼至志室,由上而下;督脉从命门至大椎,由下而上。偏实证型,开始时即可用力稍重;偏虚证型,开始时可用力稍轻;滚动15-20分钟。注意事项:伴有恶性、消耗性疾病,背部部位皮肤溃疡或疮疡患者不适用。
②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腰背部及小腿内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百会、至阳、心俞、脾俞、胆俞、三阴交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次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③穴位埋线:取心俞、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安眠穴。每次取3-5个穴位。将“00”号羊肠线1.5厘米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中。半月埋线一次,一月一疗程。
④浅针疗法:取印堂、太渊(双侧)、太溪(双侧)、大陵(双侧),用补法。若兼有外感或胃肠紊乱者,加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用泻法;兼喘咳,加期门(双侧)、足三里(双侧)、列缺(双侧),用补法;兼虚烦,惊悸者,加气海、三阴交(双侧),用补法;兼胁痛、易怒,加章门(双侧)、气冲(双侧),用泻法。每日1次,10次
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星期。
3.中医心理疗法
(1)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
低阻抗状态的诱导过程: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躺在一个舒适的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通过听音乐、放松诱导的语言或者针灸、按摩、点穴等任何一种患者可以接受的手段使患者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等。
A.睡眠刺激适应技术
“睡眠刺激适应技术”产生的基本观点是,患者在复杂的心理病理条件下,各种情绪反应使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如光线、声音、温度、湿度等外在的睡眠条件刺激过于敏感,对睡眠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从而诱发失眠。因此,在某种状态下,增强其对睡眠环境的适应能力,便成为这种技术追求的目标。主要操作要点:(1)睡眠刺激适应诱导语:“你已经进入了低阻抗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外面的声音刺激慢慢地离你越来越远,你感到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安静,周围的各种干扰慢慢地离你飘然而去”等。(2)“刺激—惊醒—安静—再入睡”
诱导过程:在一般的睡眠状态下,一个较重的声音刺激很快会使其清醒,破坏其睡眠状态,并且难以恢复睡眠状态,对于失眠症患者,这种刺激效应尤为明显。但在低阻抗状态下,这种情况则很容易改变。我们可以在低阻抗状态中,设计一个“刺激—惊醒—安静—再入睡”诱导过程,并且反复进行,最终使失眠患者完全适应睡眠过程中的环境刺激,降低了对睡眠条件的主观要求,增强了睡眠适应能力,改善了各种失眠症状。这个过程有以下程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