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对于情绪,每个人都不陌生,喜怒哀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轮番上演,情绪就像晴空里飘荡的云朵,有时洁白如羽毛,有时阴霾密布,有时雁过无痕,有时却连绵不断。了解情绪,解读情绪,特别是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或许能拨开那些云朵,让我们窥见“心如晴空”的本来面目。
您是否曾在情绪爆发之后又暗自后悔?是否平时忍之又忍却因一点小事爆发?情绪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简单地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在正确理解情绪、体察接纳自身真实情绪的基础上,掌握调适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与技巧,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了解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说,情绪是指个人因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快乐、兴奋、幸福等正向情绪,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焦虑、怨恨、痛苦、悲伤等负向情绪。
首先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下情绪——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原生情绪,即事件发生时那最初产生的感受,而派生感觉,即是为了逃避原生情绪而发展出的种种感受。
原生情绪是最自然的情绪,比如:喜怒哀惧。它的特点是:发生和事情相伴,生起自如,不夸张。这种感觉让它自然地流动和表达,它就会自然终结,进而导致建设性的行动,并对他人有感染力。所以,接纳和顺从原生感觉不会导致失控。
比如,一个亲人去世了,我会悼念,我会哭,我允许自己的情感流动。如果我允许这种情绪流动,他很快就会结束,完成最终的分离。
比如一次工作坊时最后分离的时刻,小孩子想要哭,而妈妈说不要哭。小孩子于是对妈妈说,给我几分钟让我哭。这就是一种原始的情绪,他哭了几分钟后就变得开心了。
原生情绪总是很短,并有它所服务的目的。
派生情绪则往往是压抑原生感觉后的病态表现,往往有夸张的表现,无事情相伴。派生感觉消耗的精力,使我们感到弱小,产生抱怨、暴力,这种感觉表达后会越变越糟,而且派生的情绪无法带向行动所以,对待这种感觉要制止。
成人的情绪中一般包含着大量的派生情绪。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当时忍了,但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而是被压抑了。被压抑的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在积累,总会有爆发的时候。我们常说“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时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能引发某人的激烈反应,旁人会感叹“这么一点小事儿也值得发这么大火吗?”这是,其实往往就是派生情绪在作祟。
让我们看下面这个案例:林老师是一位美术教师,最近她的心情糟透了。她认为自己对待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但连续3年参评中学高级职称却因种种原因都没能评上。看到别的学科比自己年轻的教师都已经成功晋职,她觉得越来越不是滋味。面对班里三十几个学生,她只好把自己的焦虑与不满藏在心里。这几天只要一回到家她就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已经对爱人和孩子发过几次火,事后她无比后悔。前几天,上美术课时,班里有一名学生要么懒洋洋地趴在课桌上,要么与周围同学说笑打闹,林老师要求这名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没想到学生不但不听从老师的劝告,反而大声顶撞,甚至动手推了林老师一下。这让林老师感到异常伤心和愤怒,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向学生吼道“去请家长来!”然后流着泪摔门冲出了教室……上面案例中林老师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的狂怒和夺门而出就属于典型的派生情绪。
原生情绪要表达,派生情绪要觉察
在学会区别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后,我们必须学会区别对待这两种情绪。
其实,无论是原生情绪还是派生情绪,都是我们内在感受的真实反映,每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比如如愤怒、痛苦会使我们处于应激状态,调动身体能量去应付威胁。因此,就情绪本身而言并没有好坏之分,人们不必因为自己产生愤怒、悲伤、羞愧等情绪而觉得有什么不对。情绪就如同发烧,它只是症状,我们不能只是试图消灭症状,而是要积极寻症状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对待原生情绪,恰当表达。
中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但忽略了培养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要么压制,要么爆发。一些成年人的情绪表达依然是非常原始的、直接的,没有经过任何组织,不讲究任何策略。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如何表达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表达能力。
在表达情绪时可以遵循如下简单四步骤:
第一,精确而单纯地描述你的情绪让对方知道。
第二,问对方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做这些事。不指责,只是寻求原因,给对方解释机会。
第三,比较对方的说明和你自己的推测。
第四,再一次明确自己的情绪。
原生情绪一般是有事情相伴的,表现不夸张,在表达后它走得很快。这是一种干净的情绪,顺随它,穿越它。
对待派生情绪要觉察。
当你发现自己总是为一些小事而生气,而且很长时间都陷在情绪的沼泽里时,你就要警惕了。派生情绪是指反应性情绪,它经常是有问题的,因是遭受挫折而引起的防御和攻击,从而使原生情绪被掩盖或指向相反,因而失效。
对待派生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觉察,觉察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比如很多夫妻之所以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彼此之间没在原生情绪上做好沟通,而在派生情绪上做了以牙还牙的反应。让我们看下面的这个案例。
这时,妻子心想:如果有了新车,能让邻居们看到我家的经济实力,可他虽然努力工作,却并不爱我了,对我的话毫无反应——如果爱我,他是不会这样表现的。
与此同时,看报纸的丈夫心里也在说:她一点也不理解我,只会不断提出物质上的要求。这么想着,丈夫就背过身去。这下可惹怒了妻子,她大声地指责丈夫:你根本就不爱我!
丈夫备感伤害,摔门离去。妻子伤心地哭喊着跟出门去。
于是,形成了妻子在后面追,丈夫在前面跑的镜头,直到妻子追累了不想再追提出离婚,丈夫才猛然觉得事关重大,需要寻求帮助。
当事双方都被彼此表象的情绪激惹了,失控了,却不知此情绪下面掩藏的真实需求。妻子心里担忧的是“你还关心我吗”,男人内心想要的则是“你能不能尊重我一点?理解我努力工作就是对你的爱”。可他没想到,他的背身与摔门离去,只是在拉大与妻子的距离,加剧她的担忧,使得她做出一系列更强烈的反应。
丈夫的不予理睬与摔门而去,让妻子感到被拒绝的挫折。对此,她有了一个反应性的情绪即愤怒。事实上,愤怒下面掩盖的原生情绪是悲伤,悲伤下面是恐惧——她害怕与丈夫的关系变得如此的“不可连结”,亲密不再。
就这对夫妻来说,对他们的就是要让丈夫知道妻子的恐惧,让妻子知道丈夫对她的依恋,不然,他不会在她提出离婚后来寻求师的帮助。他对妻子的依恋,能让妻子感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这会平复她对失去亲密感的恐惧。
当然,很多派生情绪也来自于童年的创伤,我们只有洞察到派生情绪下的需求,学会表达真实的感受,才能重新寻回内心的力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