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难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收效甚微。那么,文言文的教学是否真的没有好的办法,是否真的不能走出这个困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到,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对于解决这一困难有较好的作用。
所谓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联系现代汉语中相关词汇的意义,使文白相互融通,以达到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会用现代汉语去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的理论依据
首先,文言与现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前的研究者大都过多地强调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如注重区别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间词义、词性、句子结构等的不同,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后学者在未学之前已对古代汉语望而生畏,极不利于古汉语的教与学。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古汉语的字音、词形、词义三者中语音的变化最大,词形其次,词义的变化最小。古汉语中的多数词的词形及其词义在现代汉语尤
其是成语中仍然保留并使用着。如《论语》中的词语绝大多数都延用至今,几乎没有几个素不相识的,这也就是这部几千年前的书如今我们不借助于古汉语词典仍能大部分看懂的重要原因。古今的继承性与稳定性是汉语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一些词的词义已不再使用,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们对于古汉语的学习与借鉴,有的又重新开始使用。如“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解释,现在又出现在了商品的名称中,如“祝尔慷”“康尔齿”“洁尔阴”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古汉语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其次,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理解比较深透,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这是一笔可贵的资源,它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牢固而重要的基础。如果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汉语简单地割裂开来,不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会是很大的浪费,人为地增加了教与学的负担。再次,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有一条规律,即总是试图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新事物以合理的解释,学生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尊重并遵循这一认识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现代汉语的知识去学习文言文。第四,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和联系,在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加深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做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如下面这一段文章: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 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这篇是唐代柳宗元《三戒》中的《临江之麋》,这里几乎所有的词都延用到了现在,初学虽不一定全懂,但几乎都认识,不存在生字词的障碍,这就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知识来慢慢理解。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的教学实践
按照认识规律,我们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仍以上段文章为例。“临”,我们应想到现代汉语中有“临近”“临街”等词,其中“临”是“靠近”之意,放在这里最合适,“麋 ”从字型上看,应指像鹿的一种动物,那么,“得”就应是“得到”之意。“畜”在现代汉语中有“畜养”“畜水”等词,在此作为“畜养”之意比较合理。“垂涎”,现代汉语中有“垂涎三尺”一词,指对某种东西很向往,在此应是此义。“垂涎”什么?当然是“麋 ”,由此可知,“
入门”的主语是“麋 ”。“皆”,在现代汉语中有“皆大欢喜”“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词,作副词“都”讲。“是”在古汉语中作代词很常见,现代汉语中有“比比皆是”的词,这里作“此(事)”“这柳宗元三戒(事)”解释。“就”作为“靠近”的意思,在“就近”“迁就”等词中使用。“习”,我们联想到“习性”“习气”“习以为常”等词,都作“习惯,经常性的”来讲。“示”在现代汉语中有“展示”“批示”“指示”等词,都作“把某物给人看”之意。“戏”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着“玩耍”之意,如“儿戏”“游戏”等。“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用心良苦”“良久”“获益良多”等词,“良”都作“真”“确实”来解释,在此句中引申为“的确”。“抵”“触”二词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其本义。“偃”在现代汉语中有“偃旗息鼓”“偃卧”等词,作“放倒”或“仰面倒下”解释,“仆”,如“前仆后继”为“向前跌倒”之意。“益”在现代汉语中有“精益求精”“多多益善”等词,应作“更加”解释。“狎”有“狎昵”,指“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畏”“甚”都同今义。“善”如现代汉语中的“友善”“亲善”,作“友好”讲。“时”作“时常”讲,在今天仍广泛使用。“走”在古汉语中作“跑”讲,也留传到了现代,如“走马观花”“飞沙走石”等。“悟”作“明白”讲,现代汉语仍在使用。这样看来,这段文章真正的难点只有四处:“畋”“啖”“以为”及省略的句子成分。这几处当属新知识,教师只要稍作解释便可使学生明白。
不仅唐代的作品,即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著作,如能有效地发挥现代汉语的作用,我
们也不难读懂。如: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这段内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对其中大多数词不用古汉语词典而借助于现代汉语的意义就可以理解下去。如果教师再能引导学生查古代汉语词典,弄清“囿(yòu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地方)”“传(zhuàn解释经文的书,泛指古代史籍)”“刍荛(chú ráo割草砍柴的人)”“雉兔(捕猎禽兽的人)”等词,则全段的意思就会很具体准确了。这样,教学的难度不仅会大大降低,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能力和学好文言文的自信心。
我认为语文教学所培养的应正是学生这种合理联想和推测判断的能力,而且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大可不必花大量的时间记硬背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一般能轻松自如地理解同等难度的文言文,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从上面的陈述中我们也看到,这种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现代汉语词汇,并且要对这些词的结构及意思有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掌握。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才能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进行必要而合理的联想,准确地选择判断词的正确义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深厚的现代汉语基础作铺垫,联想和理解是无从谈起的。而使学生理解掌握丰富的词汇则本是中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因而二者是相融的一致的,并不矛盾,更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教学任务。此外,还得让学生明白,语言是发展演变的,古代汉语中许多词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意义发生了转移或感情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还消失了。这种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的学习方法有用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温故而知新,学会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推测,不能随便拉来某词的一个义项就生搬硬套,那往往会弄错。如《临江之麋》一文中的“益”字,只能解释成“更加”,而不能解释成“好处”;“善”只能作“友好”讲,不可释为“善良”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