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  实词                     第二节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                  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                                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  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见威王。《战国策·齐策》  2)相如每时。《史记》
两个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      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 《左传》  使……饮
2)阳货欲孔子。《论语·阳货》        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之,比门下之客。《战国策》      使……食
     
(二)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不带宾语的;如带宾语即用作使动。
1姜氏。《左传》( 使姜氏惊)
2)无民心。 《左传》 (使民生二心。)
3)人不难以死其君。《左传》
4)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不能病不能病之的省略,可理解为不能使之病,即不能使人贫困
  不及物动词在用作使动时,也有省略宾语的现象。一般可以从上下文的意思看出来。
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也。
烧而走烧而的省略。即可用火烧而使曹操逃跑。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临时用为动词,带上宾语,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君子其衣冠《论语·尧曰》
2)未得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四》
3)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
4)怀其宝而其邦。《论语·阳货》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魏其?《史记》  让……做宰相
2)尔欲吴王我乎?(《史记》)    让我成为吴王,即被刺死
3)先生之恩,生死肉骨也。《中山狼传》  让死者生,让白骨长肉,即恩惠极大
4)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诸侯。《史记》  使……称臣
5)岂贱而尊贵者乎?《战国策》  把微贱者放在前面,把尊贵者放在后面
  解释句中加点词。
1)以君臣,以父子, 兄弟,以夫妇。《大同》
2)(柳子)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  3)外连横而诸侯。贾谊《过秦论》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如
        孔子登东山而鲁,登泰山而天下。
    其实,名词也可用作意动。如:鱼虾而麋鹿。苏轼《赤壁赋》
    “把鱼虾看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表达的是一种主观看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滕公其言,其貌。《史记》
2)农夫渔夫过而之。《钴鉧潭西小丘记》
3)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4)孟尝君其疾也。《战国策·齐策四》
5)饥者食,渴者饮。《孟子·尽心上》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谓语具有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不如吾闻而之也。《左传》            2)孟尝君我。《战国策·齐策》
柳宗元三戒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之。《论语》    4)不拊爱其民。《战国策·齐策四》
如果句子表达的是主观意义,就是意动用法;如果句子所表达的是客观意义,就是使动用法。
同样一个臣字,是名词,在下面两个例子里的用法也是不一样的。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史记》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
    臣是使动用法,因为项羽称霸,        臣是意动用法,人君不把他们看成臣,这是主观
诸侯向他称臣,这是客观情况。          意志。
解释划线的词,并指出其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1.焉用郑以陪邻? (使动)                2.乃与赵衰等谋重耳,载以行。(使动)
3.渔人甚之。  (意动)             
4.夫人,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意动)
5.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看不起她的丈夫)
6.其家甚其子。 (认为……聪明)
7.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其二子焉。 (使……吃,使……出现)
8.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 衣食等给养完备,劳动又适合时宜,大自然就不能使之生病)
三、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用作副词)
  1、普通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表方位:向(往)+方位名词 
表处所:在+处所名词
1)卒见相如。《史记》              2)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汉书》
3)未至,渴而死。《夸父逐日》      4西游于梁。《战国策·齐策四》
5流注于河。《山海经》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表工具:用+工具名词;
表依据:依据(按照)+名词(标准、法则)
1)十九人相与笑之而未废也。《毛遂自荐》  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2)有好事者载以入。柳宗元《三戒》  用船载
3)朱亥袖四十斤铁锥,杀晋鄙。《史记》
4)吾固不杀人。《墨子》  我坚持道义,坚决不杀人。
5宜为王。(陈涉世家》  按照功绩,他应该能称王。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身份  当作…”像对待……那样地……身份。)
1)楚田仲以侠闻,喜剑,事朱家。  《史记》 (像对待父亲一样的侍奉朱家)
2)生男女,必视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不管生男生女,都把他当作货物一样的
对待)
3倡优畜之。      《报任安书》      象戏子一样地被蓄养起来
4)刘豫事金国。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刘豫像臣妾一样侍奉金人
     
(四)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译为……那样地……似的
1)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
2)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猪像人一样立着)
3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 (像狐狸一样叫)
4)嫂蛇行葡伏。《战国策》 (像蛇一样爬行)
5)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像蚂蚁一样地依附)
 
    2、时间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状语时仍表示原来的意义。如:
1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2)长驱到齐,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另一种是作状语时改变了它原来的意义。如古汉语中等字,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
时的用法
①在动词前,表按时、到时、有时。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 (按时)
2)时则不至。  《庄子·逍遥游》 (有时飞不到)
3)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在句首主语前面,有那时”“当时的意思。
1)时诸外家为列侯。《史记》
2)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三国志》
日、月、岁的用法
①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每年、每月、每日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例如:
1)良庖更刀,割也;族庖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2)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情况逐渐发展。
1)事日急,诸公莫敢复言于上。《史记》
2)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
③日字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
1)日起请夫环,执政弗议。《左传》  不久前我韩起请求得到那玉环,执政认为不合道义,
2)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从前在宋国盟会的时候,屈建赵武问范会的功德
 
指出下列句中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并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