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寒门贵子八大家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韩昕洋      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管二180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62-02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家的合称,即唐朝的两家:韩愈、柳宗元,宋朝的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朝中后期,茅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此称谓才固定下来。八大家的思想观点、做人做事、著述研学均以儒家立德、立行、立言的顺序为遵循,对后世及至今天都有巨大影响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宋八大家出身多为贫寒之家,居于偏远之地,经过不懈努力成为百世不磨的大家。八大家之首韩愈享年57岁,河阳人。韩愈三岁而孤,长兄嫂如父母,流离困顿,孤苦伶仃,上有三兄均早逝,所以长嫂对其子十二郎和韩愈说: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十二郎去世后,韩愈称自己“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三次参加吏部考试均落第,三次上书宰相,多次向居于“上位”者毛遂自荐,可谓“特立独行、移风易俗”。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可以说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中最穷的人了。
柳宗元享年47岁,是八大家中去世时年龄最小的,祖籍河东人,后迁长安,出身官宦家庭。“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瑷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者皆当世名人。”
柳宗元年少成名,精敏通达,俊杰廉悍,弱冠登第,深博无涯,教化一方,清廉为民,穷途不堕,政绩卓著。其立德为人更是千古一叹,听闻刘禹锡被贬为不适于居住的播州做刺史,而其老母在堂且万无母子俱往之理,遂上书愿以柳州换播州,正好也有人把刘禹锡的情况告知了皇帝,刘禹锡因此改任连州刺史,这就是韩愈作“士穷乃见节义”的评价。柳宗元不幸病逝于柳州刺史任所,韩愈直指人情寡淡、上位失察:
“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巧匠旁观,缩手袖间”、“一斥不复,飞刺天”、“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以致柳子厚卒死穷裔,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柳宗元三戒
宋朝欧阳修享年66岁,庐陵人,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型之一。“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
自誓。居穷,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正是这命运的磨砺,而又有家教谨严,锻造了欧阳修这位北宋王朝诗新的领军人物。也许正是
体会了人生不易,推己及人,成人之美,成就了欧阳修这位中华优秀文化的伯乐家。
“三苏”为苏氏父子三人的合称,眉山人,居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村,在当地可以算是“小康之家”。(林语堂《苏东坡传》)。史称“苏门三学士”。父亲苏洵号老泉,享年58岁,“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父亲以车的轼、辙为二子起名,并作《名二子说》: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舐犊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享年65岁。苏辙享年74岁,为八大家中享世年龄最长的。今天的现代人对“三苏”更是推崇有加,称之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这既是对人生起伏、生活甜苦的感悟,也是对家庭教育、人际和谐的祈福。
王安石享年66岁,临川人。其少时,父亲王益为临川军判官,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王安石变法所持政见与宋朝元老重臣韩琦、文彦博、富弼、司马光、欧阳修、乃至“三苏”等的政见均有矛盾冲突。王安石作《答司马谏议书》为回复,无从考据的《
辨奸论》有人认为是、也可能确实是苏洵所作。事实上王安石也不是什么大奸臣,只是他的固执、识人不当让奸臣有了可乘之机。既使王安石的最大反对者司马光临去世前都说:“请尽量加封王安石的谥号吧,他是一个好人。”从此可见宋朝文人贤士、为学为政的大家君子之风。
曾巩是八大家中唯一家境和家传都很好、仕途也很顺利的,自称“家世为儒”,享年65岁,建昌军南丰人。其祖父曾志尧官至户部郎中,欧阳修为曾志尧作了一篇墓志铭,曾巩为答谢作《寄欧阳舍人书》一文。其父曾易占为太常博士。其父去世后,曾巩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无微不至,以孝名乡里。其家境衰败之时,独力抚育弟妹长大成人。其进京应试成为欧阳修的学生,为官清廉,勤政务实,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堪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既是明朝朱右、唐顺之、茅坤三位先生编书之时按时间顺序排列及其个人、世人评价而定,也是柳宗元和宋朝六大家对韩愈的推崇敬重,在他们的文章中就有对韩愈称为“韩子”、“百世师”之说,更是韩愈的诗文才华、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而决定的。
韩愈在研究学问、创作诗文的理论上倡导:“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文是道的载体,道是文的魂魄。如《原道》、《原毁》、《师说》、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