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警示教育片不可触碰的底线心得体会
观看警示教育片《不可触碰的底线》心得体会篇1
公是公,私是私,公私要清楚。但杨文春在公务活动中公私不分,公务活动中借支公款,不及时核销账务,处理暂借款;渎职,对单位财务疏于监管,造成单位大量借支款长期不及时核销,违背规定。
1月至12月,杨文春同志担任宁蒗县人力资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期间,违背财经纪律,在开展公务活动中,先后10次向单位借支公款147500元,不及时按规定核销所产生的公务费,处理暂借款,直到2023年8月4日才按规定正常核销76450元,2023年9月2日以现金方式归还单位财务75000(其中含毛伟借支款3950元);1月至12月,杨文春同志担任县人力资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期间,财经纪律意识淡薄,履职不到位,对单位财务疏于监管,财务管理不标准,单位职工在公务活动中借支公款达40笔334984元不及时核销,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直到2023年9月才按规定核销所产生的公务费,处理暂借款,正常核销179500元,现金归还155484元。
根据《中国____纪律处分条例》,经县纪委会研究决定,并报县委会2023年12月15日批准,给予杨文春同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时经县委会研究对其进展组织处理。
杨文春是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通过多岗锻炼,成长为县人社局局长,理应兢兢业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慎权、慎钱,公私清楚,心存敬畏,但因公私不分,触碰纪律“红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要求不严,纪律意识淡薄,心无敬畏,随心所欲。职务升迁了,没有意识到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在工作中,不认真考虑如何履好职,如何报答组织的信任,而是认为自己终于扶正了,如今再没有人管我了,我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莫视财经纪律,公务活动中公私不分,公款借支了不及时核销账务。
放松监视和管理导致覆水难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欲静,而风不止。杨文春涉案违纪并不是偶尔,而是堆积效应。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势,工作不扎实,监视管理滞后。作为“一把手”本应带头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却在公务活动中带头违背财经纪律,借支公款后不及时核销账务,处理暂借款,致使局职工人人都效仿、复制,公务活动中借支公款,却从来不核销账务,造成单位出现大量借支款长期不核销,单位财务就象断线的风筝无人问、无人管。
权利掣肘,机制发挥不了监视、钳制作用。把权利放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人管事,确
保权利的阳光运行。宁蒗县人社局在实际工作中权利的监视制约机制形同虚设,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大家都充当好人,发生在身边的事不管不问,随大流,工作职责履行不到位。
观看警示教育片《不可触碰的底线》心得体会篇2
翻看违纪党员干部案例剖析时,发现这样一类现象:一些人平日无视纪律和规矩恣意妄为,在面对组织审查时,还一度感到惊诧:“怎么可能最终查到我身上?”他们忘记了纪律面前无例外,言语中显露的是一种把自己凌驾于党纪之上、回绝承受监视的想当然。
现实中,存有这一思想的党员干部不在少数。有的因为管了钱,就觉得可以多拿多占、随意挥霍;有的因为管了人,就认为可以任人唯亲、买官卖官;有的因为管了审批,就有选择地优亲厚友、权钱交易;有的因为管了执纪,便搞区别对待,把自己置于纪律要求之外。
这些人身上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忘记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把人民赋予的公权利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谋私工具。说到底,就是特权思想作祟。
因手握关键权利,享受着公权私用带来的丰厚回报,沉浸在求己办事之人的吹捧逢迎里,
陶醉在身边人编织的光环之下,久而久之,他们开场飘飘然,把很多违规之事当做理所当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人能管……他们头脑中特权思想的演变轨迹,正是逐步对私欲丧失戒惧,对纪律失去敬畏的过程。因为缺乏敬畏,他们视自己为纪法的局外人,不仅将自我监视抛之脑后,更回绝外部监视,最终一步步跌入腐化堕落的深渊。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有所惧才能有所止。纪律的严肃性就在于执行纪律的平等性,在于违纪时被惩办的不可防止性。在纪律和规矩面前,假设心中无畏,就会使自己陷入随时可能触碰纪律红线的危险,唯有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方能确保自己始终在平安区域慎重前行。
《左传》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这句话说的就是对权利的敬畏。不惟在位谋政,更当恪尽职守,才是用权的真谛;不惟发奋有为,更当洁身自好,才是为政的逻辑。始终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权利,才能最终求得无惧之境。
党员干部当牢记,纪律面前没有特殊,党的性质宗旨更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存在。权利与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权利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越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唯如此,才能始终以审慎的态度行使手中权利,以严格的标准坚守党纪原那么,真
正无愧组织的重托、无愧人民的信任。
观看警示教育片《不可触碰的底线》心得体会篇3
纪律为何能成为每个战士行为的自觉遵循?正是因为,纪律在执行中成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刘邓规定:不准强迫老百姓当向导,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不准打骂众。司令部警卫团一名副连长就因为从一个店铺拿走了商人的花布和粉条,被公开毙。在战争年代,这种近乎严酷的做法,反映的却是不变的道理:只有严格执行,纪律才有意义。
纪律严,因此作风正,最终的结果是得民心——这正是刘邓大军能在大别山区站住脚的根基。从给____带路,到侦察敌情、提供军粮,甚至是缝制衣服……只要你把众当亲人,众也会把你当亲人,这样的____,怎么可能会吃败仗?
忆往思来。全面深化改革千帆竞发,同样是一次伟大的进军。亿万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是改革在风高浪急中驶向梦想此岸的保证。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分开了众这片最肥沃的土壤,分开了基层这片最坚实的地基,改革开展就会失去动力。
假如说“打”“闹____”的老一辈与平民众“天生就是一家人”,那么不少出生于和平年代的党员干部那么对鱼水关系少了些切身体会。一些官员“你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的雷人雷语,“不信马列搞迷信,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价值扭曲,用官话套话回应百姓冷暖的冷漠无情,都催人反思:当联络众不再是内心律令,我们如何重塑血肉之情、鱼水之谊?
答案就在严明纪律,用他律唤醒自律,用纪律塑造认同。从这个角度看,“王大湾精神”无疑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同样需要通过强化纪律来改良党员干部作风,稳固执政根底,塑造良好形象。屡次强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严明纪律,正党风转作风,赢得众的信任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意根底,传好交到我们手里的历史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