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股票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
(目录)
观研网 - 观潮向 研精深 怀天下 
ii

2018年中国股票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目录)
【价   格】纸介版:7200 电子版7200  纸介+电子:7500
股票分析报告【交付方式】电子版Email 特快专递
【网    址】
       一、我国大股东减持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频频出现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大股东减持行为,主要表现包括:
       
        一是精准减持。即在上市企业发布经营业绩下降、战略调整难以如期推进等利空消息之前,部分大股东利用内部信息优势在股价稳定或处于上升期时提前减持,待利空信息正式发布时其已基本减持完毕并获取巨额收益。这种减持可能涉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但监管层难以获得认定其违规违法的证据。二是顶格减持。即在一定时间内,大股东将可以减持的股份全部或绝大部分套现,即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清仓式”减持,减持的大股东完全退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极端情况下,某些家族式控股企业大股东甚至会“一股不留”“一人不剩”,减持后完全与上市企业斩断所有联系。三是恶意辞职减持。即大股东中的部分董事、监事和高管通过辞职等方式绕过监管法规的限制,从而顺利减持。减持后,其甚至可以再次入股其他拟上市企业,重复利用辞职方式减持,持续获取巨额收益。四是变脸减持。这一方式是指大股东凭借信息不对称优势,在上市企业年度业绩预告从首次披露到修正的时间段完成减持,即首先发布能够刺激股价上涨的诸如业绩预期大幅提升之类的利好信息,然后在股价上涨过程中逐步完成减持。
       
        随着监管规定的调整和检查力度的加大,大股东减持事件有所减少。2015年,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累计减持金额高达456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16年,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累计减持3609亿元,超过同期首次公开发行(以下简称IPO)1600亿元的融资规模,除1月、11月实现小幅净增持外,其余月份均出现净减持。但自新规出台以来,大股东减持规模、减持次数均有所下降。2017年5月26日到11月15日,累计有885家上市企业的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有过减持行为,同比下降22%;减持金额达1795亿元,同比下降45%。
       
        从减持方式上来看,原有以大宗交易为主的减持路径受到新规制约,协议转让方式成为大股东减持新的主要选择,减持方式呈现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协议转让“多管齐下”的特点。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为规避新规,新减持方式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包括:一是减持与相关利好的同步配套更趋紧密,操作上更加精准,高送转、战略调整利好与减持的“节奏”更加合拍。二是离婚减持等新的减持方式已经出现。三是降比减持。即大股东将拟减持股份降至5%以下,由此规避减持方式、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强制性制度要求。此外,为规避新规
带来的时间限制,通过锁定风险和收益为目的的所谓金融创新成为代持减持的新手段,这为现有规则下的大宗交易提供了延续原有路径的可能性,但这已受到监管层的重点关注和严格控制。
       
        二、大股东减持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大股东减持是其依法应该享有的权利,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宽松的减持制度在宏观层面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的大股东减持已经偏离制度设计初衷,特别是当大规模减持集中爆发时,极易引起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和市场恐慌,不利于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对上市企业而言,大股东“杀鸡取卵”式的减持不利于企业长期良性发展,董事
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频繁变动不利于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价值投资的理念难以形成。
       
        其次,对中小投资者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大股东减持导致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成为社会财富重置的牺牲者。特别是部分大股东与投资者合谋推高股价后再进行大规模减持,接盘者大都是中小投资者。长此以往,中小投资者只能以被动离场的方式保护自身利益。
       
        再次,对资本市场而言,长时间、大规模的持续减持在短期内会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股票市场的公平性和交易的合理性会受到质疑,并将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极端情况下,更是有可能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