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危药品指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容易引起严重、不可逆或者不可控制的药物反应或药物事故的药品。医疗机构在运用高危药品时,必须严格管理,加强使用环节的监督,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安全。
本文档旨在规定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的药事管理规定办法,以便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使用高危药品。
药事管理的基本标准
1. 高危药品的定义
高危药品的定义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规定进行确定。首先,需对高危药品进行分类,分为特别高危药品和一般高危药品。特别高危药品指对人的健康构成极大危害的药物,包括剧毒药品、放射品、制剂重要监测药品等。需要进行特别严格的管理。一般高危药品则指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的药物,需要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
2.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规定高危药品的购进、核验、入库、标识、配发、使用、报废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并设立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委员会对高危药品的管理。
3. 采购和入库管理
医疗机构采购高危药品应当按照规范化的程序进行,遵循招标、竞价等程序,严格按照国家和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采购高危药品。入库管理应当遵循《药品管理法》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高危药品应当采用专用的管理模式,实行一物一码进行标识,严格做好入库记录。
4. 配送和配方管理
医疗机构内部对高危药品的配送和配方管理应当由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并建立完善的标识管理制度,确保机器存放、使用、报废的药品都有明确的标示和记录。
5. 使用和报废管理
医疗机构对高危药品的使用和报废管理应当严格按照药事管理制度进行,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合理报废。医疗机构内部应当设立高危药品的日常使用和应急使用的标准规范,明确高危药品的使用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和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关注高危药品使用后的药物反应和药物事故。
风险防范措施
在使用高危药品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使用高危药品进行风险防范。
1. 风险评估
对于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在使用高危药品后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定期进行检测和检查,同时需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使用计划和应急预案。
2. 人员培训和监督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内的医务人员需经过相关的药事管理培训,并进行定期考试和实操演练,以提高高危药品的使用安全性和降低药物事故的风险。同时,医疗机构内部还应当建立协同机制,并加强对药事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对药品使用的情况进行持续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3. 信息化管理
对于高危药品的管理和应用,医疗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监控,建立电子档案和病历,采用药品检索和信息比对的方式确保药品的出库和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信息管理安全,以及对药品的使用情况和药品效果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结论
医疗机构高危药品药事管理规定办法是医疗机构进行高危药品管理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提高药品使用安全性,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高危药品的药事管理工作,对高危药品的购进、核验、入库、标识、配发、使用、报废等方面加强监督,降低可能导致的药物事故和药品反应的危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