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名句解读
1.原文:【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一段阐述了实践的唯物观,是全篇的总纲,从实践角度看世界,要树立实践的世界观。
(1)揭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离开人的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2)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这一段的理论意义有:
[1]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的基本路径。
[2]扬弃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3]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
[1]关系性思维而不是实体性思维。
[2]动态生成思维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思维。
[3]开放、批判的思维而不是封闭保守的思维。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费尔巴哈的提纲“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费尔巴哈虽然也讲过实践观点,可是,他对实践活动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
去理解和确定,即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营牟利的利己主义活动。而且,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认为实践是不屑一顾的。
因此,马克思在第一条的结尾时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局限性的要害所在。
2、原文:【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正名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1】这一段主要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真理认识的可能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
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2)真理的可认识性。人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思维具有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所谓”思维的此岸性”,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实际上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2】这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原文: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这句话批判费氏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所谓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和根据。
(2)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贡献是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1]离开实践来理解人。人——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自然人。 “我思故我在”,“我欲故我在”
[2]离开社会关系来理解人。把社会关系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两性关系”、“性爱关系”。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理解:
“撇开历史进程”——非社会历史性;
“宗教感情”——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自然永恒的东西;
“抽象、孤立的人类个体”——“原子个人”。
“类”——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的、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共同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逻辑起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
(3)马克思在批判费氏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上,提出了自己的本质观。
[1]人的实践本质观。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观。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
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强调实践具有双重维度——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者具有一致性。
4.原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
社会物质生活——人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中造就的;
政治生活——改造社会、改造制度的政治生产中形成的;
精神生活——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中形成的。
即三种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2)这句话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以根本观点出发,从而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因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环境的感性活动,实践是历史的,不存在超越历史的一般的实践。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非理性与理性都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了具体的统一,
因此,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意识形态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5.原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这句话将旧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
(2)过去的哲学停留在“解释世界”,而不致力于“改造世界”。以往的哲学家们由于不了解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把实践排除在自己的哲学之外,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通过革命实践去改变世界的主张。
(3)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概括地说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改变世界,并不否认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重要性,相反,它认为科学地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必要前提。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论述题
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中怎么阐述实践观?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一)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缺陷和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他在否定两者的基础上,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二)实践观在真理问题上的具体展开
  这主要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真理认识的可能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真理在实践中是可以被认识的。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三)人和环境的关系上阐述实践的重要性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两个批判和一个观点。即批判旧唯物主义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观点和旧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提出了环境改造和人的改造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的观点。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因而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任何环境、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