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
一、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抽象的,非生物意义上的人。相较而言,它的宗教意味更加浓厚。“人”在费尔巴哈那里,脱离了具体的、现实的范畴,从一神教的神演变而来,这就产生了一个滑稽的现象——
—这个形式上是实在论的概念反而从宗教的神坛中走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里的人既不现实,也不具体。甚至,在他的伦理学中,人连基本的男女性别之分都没有了。也正因为这一“人”的概念有如漂浮的空中楼阁,无所依靠,使得在“如何人生活得更美好”这一议题上,费尔巴哈显得如此浅薄。他只能大声地呼喊口号,“相爱吧”“让我们不分彼此、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地拥抱吧”,然而这样的口号是空洞而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费尔巴哈的提纲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与超越,是借由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实现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受人本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影响,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现实的存在的人是异化的人,但人必将克服异化回归真正的人本身。马克思虽然借用了费尔巴哈理想化的抽象的人的概念,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以感性自然为基础的类的存在物;而马克思却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以劳动为基础的类。尽管劳动带有理想化的性质,仍然是一种本质悬设,但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涉及了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所以马克思已经不同于费尔巴哈。
及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创造性、历史性地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论断。这一论断超越了费尔巴哈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为爱和友谊的理想化虚设,把在费尔巴哈那里孤立的个体以合乎历史现实与规律的关系联结在了一起——
—而且没有借用费尔巴哈不证自明的“自然的联系的必然性”。
费尔巴哈对人的把握是直观的,抽象的,理想的;马克思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当然,虽然费尔巴哈处在一个被超越的地位,并不意味着他就一无是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础原则。”
二、从现实的人到以人为本
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则立足于人类社会。超越了感性的基础,把人放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背景中去考察。这样在如何使人生活得更好的议题上有了更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点。马克思到了历史背后的动力是人作为主体参与的社会生产实践,而劳动更是人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
在马克思还是人本主义者的时候,他提出了著名的“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从生产结果看,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其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只是因为他在劳动本身中把自己异化出去了。“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其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在异化劳动中,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其四,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尽管这种从人的“类本质”假设出发的价值批判在其后被马克思自己的“物化”理论所代替,但贯彻始终的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未改变。
后来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研究中正确区分了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所出现的两种物化:1、个人在其自然规定性上的物化。这就是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生产,即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势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这种意义上的物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原来所讲的生产劳动的对象化,它是指人类主体通过劳动生产在对象的改变中实现自己目的的积极过程。马克思对这种在生产领域中必然发生物化是持充分肯定态度的。因为这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
2、个人在社会规定(关系)上的物化。“同时这种规定对个人来说又是外在的”。这一层面实际是在商品交换中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的物化。而且这种关系只是在货币关系和资本关系中才突出表现出来,在此,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对象性关系。这种物化的实质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反过来奴役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
宋昱含
(山西大学09级哲学专业本科生)
摘要: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步一步前进,现实的人是对抽
象的人的超越,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结合现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
关键词:抽象的人现实的人以人为本
(下转第40页)
38
--
发布评论